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重回黄金年代 > 第118章 互联网的商机

第118章 互联网的商机(1 / 2)

5 月,已经带了初夏的热意,晓雅书屋门口的香樟树长得枝繁叶茂,细碎的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柜台前那台旧电脑的屏幕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像撒了把碎金子。屏幕亮着,“华国少年” 论坛的首页赫然在目,置顶帖还是管理员发的 “欢迎新同学加入”,小红点,唯独 “创业交流区” 显得有些冷清。

沈浩坐在木椅上,手指在鼠标上轻轻滑动,眼神比平时更亮 —— 作为带着前世互联网浪潮记忆的 人,他指尖触到鼠标的瞬间,恍惚想起 20 年后那些靠着早期论坛、博客积累第一桶金的创业者。眼前这刚兴起的论坛,在别人眼里或许只是聊天消遣的地方,在他心里,却是块藏着无限可能的 “试验田”。他甚至能想到,要是把小商家的生意搬到这上面,说不定能帮他们打开新的客源,自己也能攒下去北京的本钱。

“沈浩哥,你看这个干嘛呀?” 晓雅端着盘刚洗好的樱桃走过来,玻璃盘子里的樱桃红得透亮,还沾着水珠,放在电脑旁时,水珠顺着盘沿滴在桌布上,晕开小小的湿痕。“我们班同学都在聊天室聊明星呢,说里面能认识好多外地的朋友,还有人分享演唱会门票的消息。” 她凑到沈浩身边,辫子上的紫色头绳蹭到他的校服袖口,像根细弱的羽毛轻轻扫过,她赶紧往回收了收,耳尖悄悄红了,连说话的声音都低了半分。

最近晓雅总爱黏着沈浩,他看电脑时,她就坐在旁边抄单词;他整理资料时,她就帮着递笔递纸;连他偶尔皱下眉,她都会赶紧问 “是不是遇到难题了”。在她心里,沈浩哥就像万能的超人,不管是数学题还是卖海报,什么都会,跟着他就特别安心。

沈浩没立刻回答,而是点开 “创业交流区” 的帖子 —— 最新一条还是三天前发的,标题是 “卖贺卡怎么赚钱”,内容只写了 “进了 50 张贺卡,卖了 10 张,求支招”, “不如送同学算了”。他指尖在键盘上敲了敲,发出轻微的 “嗒嗒” 声,心里的主意越来越清晰:“聊天只能打发时间,要是能在这上面分享点实在的创业经验,比如怎么选货、怎么跟客户沟通,说不定能帮到别人,还能有点别的用处。” 前世他见过太多小商家因为不懂互联网,守着实体店慢慢冷清,现在有机会提前抓住这波机会,既帮了街坊,也能为他们的北京梦攒点底气。

“创业经验?就像你之前卖海报、帮我家书屋整理进货单那样吗?” 晓雅眼睛一下子亮了,伸手拉着沈浩的袖口晃了晃,力道轻得怕拽皱他的校服,“那肯定很多人看!上次你教张大爷家的儿子卖西瓜,让他把熟度好的西瓜切小块试吃,结果周末就多赚了两百块呢!张大爷还特意送了咱们一筐西瓜,可甜了。”

沈浩笑着拍了拍她的手背,指尖触到她掌心的薄汗,示意她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嗯,就写这些实在的。比如第一次进海报时,我没摸准同学的喜好,进了好多过时的明星海报,压了半个月的货,后来还是在学校门口摆了个‘买海报送书签’的小摊,才慢慢卖出去。还有五金店的库存,怎么记才能不搞混螺丝的型号,怎么跟进货商砍价能省点钱,这些比空泛的‘加油’‘努力’有用多了。”

他转头时,正好看见苏晴走进来。她穿着高三的蓝白校服,外面套着件洗得发白的米白色针织开衫,怀里抱着厚厚的理科综合复习资料,额前的刘海沾了点汗,贴在光洁的额头上,手里还攥着张刚打印出来的错题纸。“晴姐,你上次说会注册论坛账号,能帮我弄一下吗?” 沈浩的语气比平时更温和些,“名字就叫‘逐光少年’吧,咱们不是约定着去北京嘛,也算个念想。”

苏晴愣了愣,脚步都慢了半拍,随即快步走到电脑旁,把复习资料轻轻放在桌上,生怕碰倒旁边的樱桃盘。她接过沈浩递来的鼠标,指尖触到鼠标冰凉的塑料外壳,心里却泛起一阵暖意:“好,我昨天刚帮我同桌注册过,流程熟得很。” 她点开注册页面,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目光却忍不住往沈浩那边飘 —— 他说 “逐光少年” 时,眼神里的笃定像有光,比屏幕上的光斑还亮。她知道沈浩比同龄人成熟,却没想到他连互联网这种新鲜事物都能敏锐抓住,这种远见,让她藏在心底的喜欢又深了几分。

“你要设置什么密码?” 苏晴的指尖悬在键盘上,声音比平时小了点,“要不要用咱们之前注册邮箱的密码?就是‘xiaoya123’那个,好记,也不容易忘。” 她怕沈浩觉得太随意,又赶紧补充,“要是你觉得不好,咱们再换别的。”

“就用这个,再加个‘2003’。” 沈浩看着屏幕上的密码输入框,想起前世自己第一次注册论坛时,因为密码设得太复杂,记了半天才想起来,“2003 年是咱们约定去北京的年份,加在后面,也算是个提醒,别忘了咱们的目标。”

苏晴点头,手指飞快地敲完密码,又仔细核对了两遍,才把注册好的账号密码写在张浅粉色的便利贴上 —— 那是晓雅上次送她的,上面印着小小的小熊图案。她递过去时,指尖不小心碰到沈浩的指腹,像被电流轻轻击了下,赶紧收回手,假装整理桌上的复习资料,耳尖却红得能滴出血:“我、我帮你把帖子格式调好看点吧?用不同颜色的字标重点,比如‘进货注意事项’用红色,‘销售技巧’用蓝色,‘避坑指南’用绿色,这样大家读的时候能一眼找到自己想看的。”

“好啊,麻烦你了。” 沈浩接过便利贴,小心地夹在笔记本里,心里想着 —— 有苏晴帮忙,确实省了不少事。他前世单打独斗惯了,现在有这样细心的朋友帮衬,倒觉得踏实多了。

接下来的几天,沈浩一放学就往晓雅书屋跑。他把之前卖海报的进货单、出货记录都找了出来,那些泛黄的纸张上,还留着他当时用铅笔做的标记,比如 “周杰伦海报:好卖,下次多进”“孙燕姿海报:一般,少进”。他坐在木桌前,用铅笔在草稿纸上列出帖子大纲,每一条都写得具体:“一、选品:怎么摸准目标客户的喜好;二、进货:批发市场砍价技巧;三、销售:怎么吸引客户;四、避坑:我踩过的那些雷。”

晓雅坐在旁边,手里拿着支晨光中性笔,帮他把草稿纸上的内容抄写成工整的文字。她的字比以前好看多了,一笔一画都很认真,遇到不懂的术语就仰起头问:“沈浩哥,‘周转率’是什么意思呀?我抄的时候怕写错,也怕别人看不懂。” 她的辫子垂在胸前,随着说话的动作轻轻晃着,眼里满是认真。

沈浩放下笔,拿起桌上的计算器,耐心解释:“就是库存卖完再进货的速度。比如五金店的螺丝,因为同学修自行车、修书桌经常用,卖得快,可能半个月就要进一次货,这就是周转率高;而水管、水龙头这些,平时用得少,可能两个月才进一次货,周转率就低。记库存的时候,周转率高的要多备点,不然容易断货;周转率低的少备点,避免占资金。”

晓雅似懂非懂地点头,在 “周转率” 旁边用括号写了句备注:“就是东西卖得快不快,卖得快就多进,卖得慢就少进”,写完还特意举给沈浩看:“这样别人看了就懂了吧?我怕他们跟我一样,听不明白专业的词。”

沈浩笑着点头,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嗯,这样就很清楚,晓雅想得真周到。” 晓雅的脸一下子红了,赶紧低下头继续抄,笔尖在纸上划过的速度都快了些。

苏晴则每天晚上吃完饭就过来,帮沈浩把手写的内容敲进电脑。书屋的里间只有一盏台灯,暖黄的灯光落在键盘上,也落在苏晴的侧脸上。她敲字很认真,遇到沈浩写得潦草的地方,会轻轻问:“这里是‘买一送一’还是‘买二送一’?” 她还特意把沈浩之前画的进货流程图扫描进电脑,用画图软件简单修饰了一下,加了句 “作者手绘,转载请注明‘逐光少年’”,生怕别人盗用。

有天晚上,苏晴熬夜敲完《从 50 元到 500 元:我的海报创业路》,抬头时发现沈浩还没走,正坐在旁边的木椅上,手里拿着杯温好的牛奶,杯壁上还冒着淡淡的热气。“别熬太晚了,” 沈浩把牛奶递过去,声音比平时更轻,“你高三备考累,别因为帮我弄帖子耽误休息。”

苏晴接过牛奶,温热的杯子贴着掌心,暖得她心里都发颤。她低头喝了口,甜丝丝的牛奶滑过喉咙,驱散了熬夜的疲惫:“没事,我白天在学校已经把大部分题做完了,晚上帮你弄完这个再回去,也不耽误。” 她不敢抬头看沈浩,怕他发现自己红了的眼眶 —— 长这么大,除了爸妈,还没人这么关心过她的作息,连熬夜都会想着给她温杯牛奶。

沈浩的第一篇帖子发出去的第三天,就有了二十多条回复。他放学刚走进晓雅书屋,晓雅就举着张打印出来的回复跑过来,声音里满是兴奋:“沈浩哥!你快看!有人说看了你的帖子,去批发市场进了周杰伦的海报,周末在学校门口卖了一百多块呢!他还说要谢谢你,以后有问题还要问你!”

沈浩接过打印纸,看着上面的回复:“楼主太实在了!我之前进的海报都压货了,看了你的‘买海报送书签’,昨天试了试,真的卖出去好几张!” 多块” 那几个字上轻轻划了划:“是呀,能帮到别人就好。” 他顿了顿,突然想起之前帮沈建国整理五金店账本时,隔壁杂货店的王老板总抱怨 “生意不好做,学生都不爱来买零食了”,心里又有了新主意,“咱们可以帮小区里的小商家在论坛上推广,先免费试推一周,要是有效果,再收点推广费。这样既能帮他们多赚点,咱们也能攒点钱,存起来当去北京的生活费,一举两得。”

苏晴正在旁边整理高三的错题本,听到这话抬起头,眼里满是赞同:“这个主意好!不过推广帖得突出商家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 她放下笔,凑到电脑旁,指着屏幕上的论坛页面说,“比如晓雅书屋,咱们可以突出‘中考真题免费借阅’‘英语作文免费修改’,还有你帮着整理的错题本模板,这些都是学生需要的;建国五金店就突出‘配件坏了免费换’‘帮邻居免费安装小零件’,街坊们都认诚信,这样才能吸引他们来。” 她怕沈浩觉得麻烦,又赶紧补充,“我可以帮你写推广帖的模板,你到时候只要填商家的具体信息就行,省时间,也不用你再费心想格式。”

沈浩点头,觉得苏晴的补充特别到位 —— 他只想到了 “推广” 这个事,却没细想怎么推广才能更有效,苏晴的细心正好补上了这一点。“就这么办。” 他心里已经算好了账,“要是每个商家每月收 200 元,找五个商家,就能月赚 1000 元。咱们省着点花,足够三人去北京后的基本生活费了,房租也能攒下一部分。” 这种精打细算,带着成年人的稳妥,是他老灵魂的习惯 —— 前世吃过没钱的苦,这一世更明白 “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