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一周,整个园丁小区都跟着忙活起来。张爷爷的儿子带着工具来刮墙上的油污,用了整整两天,把墙刮得干干净净,还帮着刷了遍白漆;林父则带着沈建国去县城的建材市场进货,路上骑的是辆二八自行车,车后座绑着个大布包。建材市场里格外热闹,拉货的三轮车穿梭不停,摊主们用算盘算账,“噼里啪啦” 的声音此起彼伏。“老沈,你看这‘海螺牌’水泥,” 林父指着一堆水泥袋,“现在装修都用这个,你要是以后想卖,也能进点,不过现在先少进点五金件,慢慢来。” 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听说他们是园丁小区的,还特意给便宜了点:“你们是街坊合伙开店?不容易,这电线我给你们 105 块一卷,比别人便宜 5 块,以后常来!”
苏晴则忙着完善进货清单,遇到不懂的型号,就跑去县一中问物理老师。“老师,2.5 平方的电线和 4 平方的有啥区别啊?” 苏晴拿着笔记本,认真地问。物理老师笑着拿出教材,指着上面的图:“2.5 平方的电线适合家里的照明、插座,4 平方的适合空调、热水器这些大功率电器,你要是开五金店,先多进 2.5 平方的,毕竟装修时插座用得多。” 苏晴把老师的话记在笔记本上,还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方便沈建国进货时看。
沈浩和晓雅则忙着收拾空铺里的老木柜。木柜是张爷爷给的,有点破旧,沈浩找了点砂纸,把柜子表面的毛刺打磨掉,晓雅则用红漆在柜子上写了 “五金区” 三个字,虽然笔画有点歪,但格外醒目。“沈浩哥,咱们再给柜子刷点绿漆吧!” 晓雅指着小卖部的货架,“你看小卖部的货架就是绿色的,特别好看!” 沈浩点了点头,两人从旧货市场淘了桶绿漆,刷了整整一下午,把木柜刷得油亮,还在每个格子上贴了标签 ——“钉子区”“螺丝刀区”“水管区”,一目了然。
办执照的时候,沈建国特意用了沈浩的名字。“你明年就上高中了,用你的名字办执照,就当给你攒点经验,” 他摸着沈浩的头,眼里满是期待,“以后你要是想创业,也知道流程,不用像我这样瞎琢磨。” 沈浩接过执照,上面的 “经营者” 一栏写着他的名字,心里暖暖的 —— 前世父亲从来没跟他说过这些,现在却把他当成大人一样看待。
8 月 10 号,“建国五金店” 正式开业。门口挂着红绸子,张爷爷放了串鞭炮,“噼里啪啦” 的声音把街坊都吸引过来了。王婶第一个来买东西,手里攥着块绣着 “生意兴隆” 的鞋垫,“老沈,我买个 4 分的水管接头,家里的水管漏了,正好用上。” 沈建国赶紧递过去,还特意送了她两个小钉子,“王婶,以后缺啥就来,我给你留着。” 装修队的李师傅也来了,骑着辆三轮车,车斗里放着工具箱,“沈哥,给我来两卷 2.5 平方的电线,一把 8 寸的扳手,以后我们装修缺东西,就给你打电话!” 沈浩赶紧把东西搬上三轮车,还递了张送货卡片,“李师傅,这是我们的电话,要是不方便来,就给我们打电话,我们送过去。”
开业当天,最热闹的要数孩子们。晓雅的同学围着门口的磁带播放机,里面放着《常回家看看》,大家跟着唱,有的还在门口的空地上跳皮筋,嘴里念着 “小皮球,圆又圆,马兰开花二十一”。沈母则端着个大盆,里面装着切成块的西瓜,分给街坊们吃,“大家多尝尝,刚从批发市场买的,可甜了!”
接下来的日子,五金店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沈浩每天放学都会来店里帮忙记账,用的是老式的账本,每页都画着竖线,他还在旁边画了简单的销量图表 —— 红色的笔标钉子,蓝色的笔标水管,这样能清楚地知道哪种货卖得好。有次,4 号楼的张奶奶打来电话,说家里的水龙头坏了,需要个新的。沈浩放下电话,骑着二八自行车就送过去了。张奶奶家里有台老式的缝纫机,上面还放着没缝完的鞋垫,她拉着沈浩的手,非要留他吃块麦芽糖,“孩子,谢谢你啊,要是没有你,我这老太婆还得麻烦别人。” 沈浩笑着说:“张奶奶,不用谢,咱们住得近,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苏晴周末也会来店里帮忙整理货架,把卖得快的货摆在显眼位置。有次,她发现砂纸卖得特别快,就赶紧提醒沈建国:“沈叔叔,砂纸快卖完了,咱们得多进点,装修师傅说最近刮墙的人家多,砂纸用得快。” 沈建国听了,第二天就去建材市场进了二十卷砂纸,果然,没过几天就卖完了。
晓雅则负责看店,遇到小朋友来买小钉子做手工,她都会耐心地帮忙选。有次,隔壁胡同的小宇来买钉子,要钉《还珠格格》的海报,晓雅帮他选了 1 寸的小钉子,还教他怎么钉不会弄坏海报,“你要轻轻敲,别太用力,不然海报会破的。” 小宇高兴地说:“谢谢晓雅姐,我以后买钉子都来你家!”
到了 9 月底,沈建国算当月的账时,手里的算盘打得 “噼里啪啦” 响,嘴角都快咧到耳朵根了。“这个月卖了 3800 块的货,除去进价和租金,净赚 3000 块!” 他把账本递给沈浩和苏晴看,“以后每月还完 800 块房贷,剩下的钱够家里开销,还能给沈浩买学习资料,倒是让家里更加宽裕了!” 沈母在旁边听着,眼圈都红了。
那天晚上,沈建国特意做了一桌子菜,请了苏晴、晓雅一家来吃饭。桌上有青椒肉丝、红烧鱼、凉拌黄瓜,还有沈母特意煮的绿豆汤,里面放了蜜枣。沈建国举起酒杯,里面装的是县城产的白酒,“这杯酒,我要敬林师傅,谢谢你愿意借钱给我,虽然没用到但是这份心意还是要敬的;还要敬苏晴和沈浩、晓雅,谢谢你们出主意、帮忙。有你们大家的帮衬,才有今天的好日子!”
林父笑着举杯:“老沈,不用谢,咱们都是街坊,以后五金店和书屋互相带动,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苏晴则夹了块鱼给晓雅,“晓雅,你以后要是有空,还来店里帮忙,咱们一起努力,等沈浩哥考上高中,咱们再庆祝!” 晓雅点了点头,嘴里塞满了鱼,含糊地说:“好!我还要跟沈浩哥学算账,跟苏晴姐学整理货!”
晚饭后,沈建国带着沈浩去五金店关门。路灯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店里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五金件,螺丝刀、钉子、水管整齐地摆着,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沈建国摸着货架上的水管,笑着说:“以后再也不用愁房贷了,等你考上高中,我就给你买辆新的自行车,不用再骑我那辆旧的了。” 沈浩点了点头,前世的遗憾,这辈子终于补上了 —— 有温暖的家,有要好的朋友,有蒸蒸日上的生意,这样的日子,真好。
走在回家的路上,胡同里的路灯亮着,偶尔传来街坊的笑声,收音机里还在放着《常回家看看》。沈浩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心里充满了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