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小考”几乎隔几天就有一次,有时是比拼刀工,有时是限定主题,有时甚至是盲品调味。我们在一次次对抗和合作中,技艺肉眼可见地提升,笑料也层出不穷。
最有趣的一次,是郑师傅搞突然袭击,半夜拉响紧急集合铃,把我们赶到操作间,要求用冰箱里有限的边角料,半小时内做出一道能当早餐的、温暖的食物。
当时场面一片混乱,睡眼惺忪的我们穿着歪歪扭扭的厨师服,鸡飞狗跳。
刘大叔直接用剩饭和鸡蛋炒了个巨大份蛋炒饭。
李静大姐试图用科学方法计算煮燕麦粥的最佳水米比,差点超时。
赵焱翻出了一包速冻饺子,试图煎炸,结果粘锅得一塌糊涂。
孙小曼默默地用面粉快速揉了个面团,扯了几碗面片汤,撒了点葱花,热气腾腾。
我则灵光一闪,用剩下的牛奶、鸡蛋和一点点面粉,做了简易的法式吐司,其实没有吐司,我是用馒头片代替的,撒上白糖,煎得金黄焦香。
郑师傅看着我们这群“残兵败将”和桌上五花八门的“战利品”,居然笑了:“还行,没全睡糊涂。知道饿的时候,什么东西最快最暖和。厨子,首先得让人吃上饭。”
这些点点滴滴的趣事和磨练,让这一个月变得无比充实。我和孙小曼的关系也越来越近,虽然她还是话少,但会在我练习时默默递给我更顺手的工具,会在我调酱汁失败时,用手指蘸一点尝尝,然后指出是差了一味什么香料。
偶尔,在深夜练习结束后,我们会坐在宿舍楼梯口,分享一点从家里带来的特产。她会小声跟我说她家卤味店的事,说那些复杂的香料配方如何一代代调整,说老顾客就认那个味道。我也会跟她吐槽我爸的暴政和我家那小破店的趣事。
这种并肩作战、互相懂得的情谊,我在高端西餐厅里从未体验过。
当然,我偶尔还是会想起陈默。会点开他的微博,会琢磨他那句“真诚是最好的品牌”。
但他就像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背景音,眼前的刀光火影、油盐酱醋,以及身边这些可爱的、各有绝活的同学们,才是构成我这段学习生活的最鲜活色彩。
研修班的日子像一锅渐渐沸腾的高汤,各种滋味的食材在其中翻滚融合,散发出越来越浓郁的香气。在经历了个人技能的反复捶打后,郑师傅终于决定给我们上点“强度”。
“今天,分组团队任务。”郑师傅背着手,目光扫过我们这群“歪瓜裂枣”,“两人一组,抽签决定。用指定的基础食材,设计并完成一道前菜、一道主菜、一道主食。要求:风格统一,体现协作。时间,两小时。”
教室里瞬间像炸了锅的蚂蚁!
分组!抽签!这简直是盲盒挑战!万一抽到和自己风格完全不合的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