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气象星应,雷暴先兆观(1 / 2)

初夏的傍晚,原本晴朗的天空像被人打翻了墨瓶,墨色的乌云从西方急速涌来,转眼间便遮蔽了大半天空。狂风卷着松针呼啸而过,观星台的铜铃被吹得“叮当”乱响,像是在发出预警。

崔道演却异常平静,他背着手站在观星台边缘,望着西方低空,那里的昴宿本就由一群暗淡的小星组成,此刻更是像蒙了层灰布,每颗星旁都拖着淡淡的光刺,像被风吹散的火星。

“你看昴宿,”崔道演指着那里,声音在风声中依旧清晰,“今日星光黯淡,且有‘芒角’——星旁有光刺出,这是‘雨兆’。《天官篇》说‘昴毕为雨星’,这两宿一有异动,多半要下雨。今夜必降暴雨,伴有雷电。”

叶法善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昴宿的星光比往日昏暗许多,那些淡淡的光刺在乌云背景下若隐若现。他想起近半年的观测记录,连忙从屋角翻出厚厚的竹简,上面记着每次雷暴前的星象:

“三月廿一,昴宿有芒,夜降暴雨,雷为云雷,声沉如鼓。”

“四月初五,参宿动摇,子夜雷暴,火雷频发,劈中西院老松。”

“五月十二,毕宿变色,从白转赤,次日山洪,水雷毁堤。”

他把这些现象与雷暴类型一一对应,像给不同的雷暴贴上了“标签”,贴在观星台的石柱上,抬头便能看见。

“光看星象还不够,得结合‘观云色’与‘测风候’。”崔道演指着东方天际,那里的云像倒扣的车盖,边缘整齐,底部平展,在风中缓缓移动,“早晨东方有‘车盖云’,且箕宿明亮,必刮东风,此时召‘风雷雨’最易,雷气会随着风势扩散,覆盖面广,适合驱散大范围的邪祟。”

他又转向西方,那里的云像鱼鳞,一片压着一片,排列整齐,颜色发灰:“傍晚西方有‘鱼鳞云’,且毕宿暗淡,多为‘干雷’(只打雷不下雨),雷气燥烈,容易引发火灾,非必要不可召。”

叶法善在竹简上飞快记录,笔尖划过竹片,发出“沙沙”声。他想起现代气象学中“车盖云预示降雨”“鱼鳞云预示干燥”的说法,原来古人早已通过长期观测总结出了同样的规律。

崔道演从屋角翻出一本泛黄的册子,封皮上写着“夏小正物候注”,是他年轻时手抄的孤本。册子用蝇头小楷写着每月的动植物变化与星象的关系:“‘四月,秀幽,鸣蜩’,此时若心宿居中,雷暴多在午后,因为蝉鸣时阳气最盛;‘七月,寒蝉鸣’,雷暴则多在子夜,因阴气渐生,寒蝉入夜才鸣。”

他指着其中一页:“你看这‘五月,浮游出现’,浮游是阴虫,此时若柳宿当空,雷暴必带冰雹,因阴虫现则阴气盛,与柳宿的火气相冲,便成冰雹。”

叶法善茅塞顿开,他之前只关注星象与气象的关系,却忽略了物候这一环。他连忙跑到院子里,仔细观察:墙角的蒲公英开得正盛,檐下的燕子飞得很低,地上的蚂蚁正忙着搬家——这些都是下雨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