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未曦,叶法善已在三清殿前诵读《道德经》。
经过几日的存思练习,他的气息愈发绵长,声音也带着一种奇异的韵律,仿佛与山间的晨雾、林中的鸟鸣融为一体。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念到这一章时,他忽然停下,眉头微蹙。作为研究者,他曾对“玄牝”有过诸多考证,学者们多认为这是比喻道的本源,如同母体孕育万物。但此刻,结合存思时丹田处的暖流,他竟生出一种新的体悟——这“玄牝之门”,或许也指人体产生元气的根源。
“在想什么?”智玄子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后。
叶法善连忙躬身:“弟子在读到‘玄牝’时,心中有惑。”
他将自己的两种理解说了出来,既有学术考据的视角,也有修行体验的感悟。说完后,他有些忐忑,不知师父会不会觉得他离经叛道。
没想到智玄子却抚须笑道:“《道德经》五千言,字字珠玑,不同人读之,有不同感悟;同一人在不同境界读之,亦有不同收获。你能结合自身修行思考,甚好。”
他顿了顿,解释道:“道有体有用,‘玄牝’在体为天地本源,在用即为人体生机之源。修行者存思丹田,便是要激活这‘玄牝之门’,让元气绵绵不绝,此为‘体用不二’之理。”
叶法善茅塞顿开,原来自己的两种理解并不矛盾,而是道的不同层面。这种将抽象哲理与具体修行结合的方式,正是道教阐释经典的特色。
“师父,”他又问道,“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自然’二字,该如何理解?”
这个问题困扰了他许久。现代教科书多将“自然”解释为自然界,但他总觉得不尽然。
智玄子望向远处的山峦:“你看那山,四季轮回,花开花落,无需人为干预,自有其规律,这便是‘自然’。你看那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顺势而为,不与人争,这亦是‘自然’。”
他转过头,看着叶法善:“所谓‘道法自然’,并非说道要效法自然界,而是说道的运行,如同万物本然的状态,不受外力束缚,自在圆满。修行者求道,便是要回归本然,去除虚妄,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叶法善恍然大悟。原来“自然”并非指客观的自然界,而是指一种本然、自在的状态。这与他研究过的魏晋玄学“名教本于自然”的思想一脉相承,却又融入了道教的修行实践。
“弟子明白了。”他心中豁然开朗,再读《道德经》,那些熟悉的文字便有了新的生命力。“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既是处世哲学,也是修行心法——要像水一样柔软却坚韧,滋养万物而不居功。
接下来的几日,叶法善一边练习存思,一边精读《道德经》,常常有新的感悟。他发现,这部经典不仅是哲学着作,更是修行指南,其中蕴含的“守静致虚”“抱一为天下式”等思想,都与存思、守一等法门相辅相成。
一日,智玄子考较他对经文的理解,叶法善不仅能背诵,更能结合修行体验侃侃而谈,从“致虚极,守静笃”谈到存思时的心境,从“五色令人目盲”谈到修行需摒弃杂念。
智玄子听后,满意地点头:“你能做到‘知行合一’,实属难得。明日起,我教你辨识草药,学习基础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