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 > 第125章 脉象波形图VS重金属中毒

第125章 脉象波形图VS重金属中毒(2 / 2)

林越没动,只是盯着那口井,眉头紧锁,心里的担忧丝毫未减。铅毒比他想的更严重——从银钗变黑的速度来看,水里的铅含量不低,光靠牡蛎壳粉,怕是不够,还得彻底切断源头,不然治标不治本。

“去告诉弟兄们,别喝这井水了!”林越对采水的矮个士兵喊,声音洪亮,传遍了整个帐篷,“都去西边的小溪打水,离战场远点的地方,那里的水应该干净!快去!”

他拿起那三段银钗,黑得最厉害的那段,在牡蛎壳粉里泡着,颜色还在慢慢变浅。阳光透过帐篷帘的缝隙照在上面,反射出微弱的光,像在告诉他——路虽然难走,但总有办法,只要不放弃。

先生说过“医者不必拘于法,有是症,用是药,无是药,寻替代品,能解人之苦,即为良医”。现在,他找到了替代品,接下来,就是怎么用好它了,必须尽快,不能再等了。

第三节 牡蛎解危

营地角落的牡蛎壳堆得像座小山,一个个紧闭着,像藏着秘密的小房子,表面沾着海盐和泥沙。几个士兵拿着锤子,“砰砰乓乓”地把壳砸成碎片,贝壳碎裂的声音清脆响亮,在营地里回荡。敲开后露出珍珠母的内层,在阳光下泛着虹彩,亮晶晶的,很漂亮,谁也想不到这不起眼的东西能解毒。胡郎中指挥着士兵们把碎壳扔进临时搭的土灶里,火苗“呼呼”地舔着贝壳,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像在炒一锅特别的豆子,白色的烟气袅袅升起,带着一股海腥味。

“烧透了!烧成白灰!越白越好,不能有黑点!”林越站在土灶边,脸被火烤得通红,额头上全是汗,顺着脸颊往下淌,他却丝毫不敢懈怠,时不时地用树枝扒拉一下贝壳,“火候很重要,烧不透没效果,里面的成分出不来;烧过了也不行,药效会打折扣,一定要掌握好!”

他蹲下身,捡起一块刚烧透的壳,用石头碾成粉,放在手里捻了捻,细腻得像面粉,滑滑的,沾在指尖不易掉,轻轻一吹,粉末就飞起来,像白色的烟雾。“就这粉,能解铅毒,效果好得很,这可是好东西。”

士兵们排着队领“解毒粉”,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个小布包,依次从林越和胡郎中面前走过,领一小包牡蛎壳粉,用温水冲服,粉溶于水,变成浑浊的白色液体,像在喝药味的盐水,表情有点怪,皱着眉,却没人敢不喝——王小五的例子摆在那儿,谁也不想手抖抽风,牙龈上长出蓝线。

王小五喝得最慢,他的手抖得还是厉害,拿着碗的手晃个不停,林越走过去,扶着他的手,一点点往他嘴里送:“慢点,别呛着。这粉能把你身体里的‘铅’粘住,像粘老鼠的胶一样,然后一起排出去,排干净了,你的手就不抖了,也不抽风了。”

“粘住?”王小五的声音含混不清,牙龈的蓝线看着比昨天浅了点,眼里有了点光,“那排出去……是不是就像拉老鼠?”

“差不多就是这意思。”林越被他逗笑了,紧绷的神经也放松了些,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以后每天漱口三次,用清水就行,把嘴里的铅渣漱掉,别咽下去,不然等于白喝药,记住了吗?”

王小五点点头,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手,小口小口地喝着牡蛎壳粉水,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为了好起来,他拼了。

林越又让人把银钗放进井水里,加入适量的牡蛎壳粉,用树枝搅拌均匀,白色的粉末在水里翻滚,慢慢沉淀。没过多久,他捞起银钗,上面的黑色果然变浅了很多,不像之前那样漆黑一片。“记好了,每升水加三钱壳粉,沉淀半个时辰再喝,连续喝五天,应该就能把水里的铅清得差不多了,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井水还是尽量别喝。”

胡郎中在旁边拿着块破布记录,笔尖在上面划得乱七八糟,像鬼画符:“银钗验毒变黑,加牡蛎壳粉三钱,黑减……王五,手抖减轻,频率变慢……牙龈蓝线变浅,颜色变淡……”他抬头看林越,眼里没了之前的怀疑,多了点实实在在的佩服,语气也缓和了很多:“你这法子,比请道士念经靠谱多了,见效快!看来还是你们年轻人脑子活,懂得多。”

林越没说话,只是望着西边的小溪方向,心里还在惦记着水源的事。采水的士兵刚打来新水,他走过去,把银钗放进去,耐心地等了半天,银钗一点没变黑,还是亮晶晶的。他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却还有块更沉的——秦军为什么要用铅箭?这毒,恐怕不止污染水源那么简单,他们是想从根上瓦解赵军的战斗力,让士兵们慢慢中毒,失去战斗力,这招太阴险了,简直是釜底抽薪。

夜里,林越被帐篷外的动静吵醒,外面传来压抑的呻吟声。他赶紧披衣出去,只见王小五蜷缩在草席上,浑身是汗,发出低沉的哼唧,像堵着口痰,喘不上气。林越走过去,摸了摸他的额头,不烧,又看了看他的牙龈,蓝线似乎更深了,却不抖了,浑身没力气。

“不抖了……”王小五的声音很轻,像蚊子叫,气若游丝,“就是头有点晕,像喝了假酒,天旋地转的……”

林越摸了摸他的脉,脑内的波形图虽然还是锯齿状,却比白天平缓了些,震颤的频率也慢了,不像之前那么急促。“是好事,毒在往外排,身体有点反应正常,说明药起作用了,坚持住,过了这阵就好了。”

他又给王小五加了点牡蛎壳粉,看着他艰难地喝下去,才松了口气,守在他旁边,直到他呼吸平稳些,才悄悄离开。月光照在堆在角落的牡蛎壳上,像撒了层银粉,温柔得不像能解毒的东西,却实实在在地在救人性命。

先生说过“医学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不是炫耀方法。有EdtA用EdtA,没EdtA用牡蛎壳,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医学,就是真本事”。以前觉得这话有点功利,现在才明白,在人命面前,管用比什么都重要,形式并不重要。

林越把剩下的牡蛎壳粉仔细收好,放进药箱最底层,和那本《毒物解方》残页放在一起,像藏了个宝贝。风吹过帐篷,带着点牡蛎壳的腥味,却不再刺鼻,反而像种安心的味道,让人踏实,仿佛在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第四节 落地生根

第五天的太阳暖洋洋的,像个巨大的火球,把帐篷晒得像个大蒸笼,里面闷热得很。王小五站在空地上,试着抬胳膊,活动活动筋骨,他的手抖的幅度比前两天小多了,虽然还有点轻微的颤,但已经能稳稳地握住弓箭,虽然还拉不开满弓,却已经很不容易,对他来说,这就是天大的进步。

“林郎中!你看!我能拉弓了!”他兴奋地喊,声音洪亮,像打了胜仗一样,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牙龈的蓝线淡得快看不见了,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士兵们排着队复查,一个个精神头都好了很多,不像前两天那样萎靡不振。林越挨个给他们切脉,感受着脉搏的变化,脑内的波形图大多变回了平滑的“S”形,像平静的湖面,偶尔有几个还带着浅锯齿,却已经不影响正常生活,手抖也轻了很多,基本能正常活动。

“再喝两天粉,巩固巩固,别大意,毒这东西,容易反复。”林越把最后一包牡蛎壳粉递给王小五,又不厌其烦地叮嘱道,“井水千万别再喝了,就喝西边小溪的水,安全,我每天都让人用银钗验过,确保没事。”

胡郎中拿着记录册,笑得合不拢嘴,山羊胡都翘起来了,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全营一百二十个铅中毒的,现在好了一百一十五个,剩下的也在好转,恢复得都不错,这牡蛎壳真是神了!比啥灵丹妙药都管用!早知道这东西这么厉害,以前就该多捡点!”

他突然想起什么,凑到林越身边,压低声音,像在说什么秘密:“你前两天说的那个‘EdtA’,是啥灵丹妙药?听着挺洋气,是不是比牡蛎壳粉还厉害?要是咱们也有这药,是不是好得更快?”

林越愣了愣,随即笑了,眼里闪过一丝了然:“是种解毒的好药,原理跟牡蛎壳粉一样,都是把毒粘住排出去,就是名字洋气点,是西洋的叫法,本质上没啥大区别。”

他没说EdtA是现代药,说了胡郎中也理解不了,反而会增加他的困惑。在这个没有针管、没有实验室、甚至连像样药材都缺的时代,随处可见的牡蛎壳粉就是最好的EdtA,简单、有效、容易获取,这就够了,不需要那么多复杂的道理。

采水的矮个士兵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脸上带着怒气,手里拿着块秦军的铅箭簇,上面还沾着泥土和草根:“林郎中!溪边发现的,他们太坏了!把箭埋在土里,想继续污染水源,太阴毒了!”

林越接过箭簇,沉甸甸的,铅的重量压得手指发沉,心里的火“噌”地就上来了——秦军为了赢,真是不择手段,连这种阴毒的法子都用,太没有底线了。“把这些箭都挖出来,集中烧掉,烧成的灰用牡蛎壳粉拌了,埋深点,至少三尺,别再污染土地和水源,绝不能让他们的奸计得逞!”

他望着秦军退去的方向,眼神坚定,心里清楚,这场“铅毒战”还没结束,以后指不定还会耍什么新花样,但他们有了应对的法子,就不怕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先生说过“医学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不是炫耀方法。有EdtA用EdtA,没EdtA用牡蛎壳,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医学,就是医者的本分”。

林越把剩下的牡蛎壳粉仔细收好,放进药箱最底层,和《毒物解方》残页放在一起,像藏了个宝贝。风吹过帐篷,带着点牡蛎壳的腥味,却不再刺鼻,反而像种安心的味道,提醒着他这场仗打得有多不容易,也提醒着他作为医者的责任。

王小五正在教新兵拉弓,动作虽然还有点僵,却充满了劲,脸上洋溢着笑容,阳光照在他身上,暖洋洋的。周围的士兵们也都在忙着各自的事,有的擦拭兵器,有的整理营帐,营地里充满了生机,再也不是前几天那种死气沉沉、人人自危的景象。

林越知道,从一开始脑子里闪过“EdtA”,到最后用牡蛎壳粉解决问题,他学到的不只是一个解毒的方法,更是医者的灵活与变通——目标不变,都是解毒救人,方法却可以因地制宜,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好方法,就是好医学。

他转身往医疗帐篷走,该给最后几个还没完全好的士兵换药了。脑内的波形图大多平稳了,像平静的湖面,偶尔有风吹过,泛起一圈圈涟漪,却再也不是之前那种狰狞的锯齿,让人看着就安心。

医学的落地,有时候就是这样——从洋气的理论,变成土气的方法,最后落地生根,实实在在救人命。这大概就是先生说的“大医不滞于物,降格以求,方为至道”吧,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法,才是真正的智慧。

营地外的小溪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映着蓝天白云,像一条蓝色的绸带,水底的卵石和游动的小鱼看得清清楚楚。林越知道,只要守住这水,守住这牡蛎壳粉的方子,就能守住这营士兵的健康,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铅毒战”。

而他,也在这场战争里,完成了从“喊EdtA”到“用牡蛎壳”的蜕变,真正理解了——医学的最高境界,不是记住多少高大上的药名,而是在绝境里,能找到那味最普通、却最管用的“牡蛎壳”,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这才是医者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