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狼的觉醒(1 / 2)

睦州城的夜色浓如化不开的墨砚,沉沉地压在青瓦飞檐之上。隐蔽宅院的偏厢内,一豆烛火在微风中摇曳,将吕师囊的身影拉得颀长而孤寂。他独坐案前,指尖反复摩挲着一枚细小红铜片,那铜片是他方才清点首批军械时,从一柄环首刀的刀柄缝隙中,用薄刃小心翼翼抠出来的。铜片上,用针尖般的刻刀雕着一个极小的“云”字,需借着烛火,眯起眼睛,才能勉强看清那笔画里藏着的锋锐。

这枚小小的铜片,此刻却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在他的掌心。

他眉头紧锁,将铜片凑到烛火下反复端详,脑海中翻涌着连日来的蛛丝马迹,仿佛一团乱麻,正被这枚铜片慢慢抽出一根致命的线头。前几月,他奉方腊之命,与司行方乔装成一位富甲一方的江南茶商,北上燕云。燕云之地,风沙凛冽,他见到了那个燕王,他以三倍于市价的豪气,购得五百匹北地良驹与千柄普通铁刀。彼时,燕云帅府那位主事官,一个面容冷峻的中年王爷,言辞间满是公事公办的冷淡,却未如预想中那般百般刁难,交易顺利得有些反常,甚至可以说是畅通无阻。如今想来,那绝非单纯的商贾往来——燕云新遭真定、太原之劫,宋廷对其百般掣肘,正是急需用钱用粮的困窘之时,怎会轻易将战马、军械这类战略物资,卖给一个将反之人。

更何况,这批新到的军械,其精良程度,远超“普通”二字。吕师囊缓缓拔出案上的环首刀,刀身出鞘,发出一声清越的龙吟。烛火下,一道森然寒光映得他眼底发亮,刀刃锋利无匹,边缘淬火的纹路细密规整,如秋水之波,绝非江南本地铁匠铺那些敲敲打打的粗劣之作所能企及。他拿起一旁的皮甲,入手轻便却坚韧异常,甲片间的连缀工艺精巧绝伦,牛皮筋绳穿插得丝丝入扣,甚至比他早年随商队游历天下时,见过的京师禁军制式皮甲还要耐用。再看那些弩箭,箭簇是标准的三棱形制,破甲锥一般,穿透力骇人;箭杆笔直光滑,毫无毛刺,选材皆是北地特有的上等硬木,坚韧而富有弹性。

这等军械,寻常割据势力根本无力打造。放眼天下,唯有收复燕云、大肆提高了工匠身份与待遇的燕王,才有如此深厚的底蕴。

“云……燕云……”吕师囊低声念着,铜片在指间仿佛微微发烫。他猛地想起北上时,燕云帅府外那面迎风招展的“燕”字大旗,墨黑色的旗帜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像一只蓄势待发的猛禽。他想起那位燕王言谈间,对宋廷“联金灭辽”后背信弃义、坐视燕云孤军奋战的隐晦不满;他更想起交易完成时,对方将他送到门口,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句意味深长的话:“盼君此行,能解一方倒悬,也让北方少些纷扰。”

彼时他只当是身处乱世之人,相互扶持的客套话,此刻串联起所有细节,一个冰冷而清晰的结论在他心中轰然成型。宋廷与燕云近来势同水火,真定、太原的血仇让双方彻底撕破了脸皮,范正鸿虽手握百战精兵,却腹背受敌——北边金国虎视眈眈,兵锋正盛;南边宋廷步步紧逼,意图夺回燕云。燕云急需一个突破口,一个能从背后狠狠牵制宋廷的力量。而他们方腊义军,恰好在此时于江南举起反旗,成了范正鸿眼中最合用、最锋利的一把“刀”。

不,或许连“刀”都算不上。吕师囊嘴角勾起一抹苦涩的自嘲,那笑容在跳动的烛火下显得格外凄凉。燕云提供军械,划定作战范围,甚至派遣匠人以“技术协助”之名前来监督,明面上是倾力相助,实则是用精铁打造的锁链,将他们死死绑在燕云的战车上,让他们在江南与宋廷死拼,用义军将士的鲜血和生命,替燕云分担南线的压力。范正鸿要的不是盟友,不是可以并肩作战的兄弟,而是一枚能咬人的“狗”,一枚能死死拖住宋廷主力、让燕云得以在北方喘息、积蓄力量的棋子。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扇小窗。冷风灌入,吹得烛火一阵狂舞。他望着院中,一群群衣衫褴褛却精神抖擞的义军士兵,正借着火把,兴奋又笨拙地擦拭着那些崭新的军械。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对推翻暴政的渴望。吕师囊心中五味杂陈,像是打翻了陈年的醋坛,酸、涩、苦、辣,一齐涌上心头。方腊起义的筹备已到最后关头,江南百姓被宋廷的“花石纲”与苛捐杂税逼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义军虽士气高昂,却缺少兵将,更缺能和官军正面抗衡的精良军械。地方厢军虽弱,但宋廷一旦反应过来,派遣西军、禁军精锐南下,仅凭他们手中的锄头、竹枪和粗制滥滥的铁刀,根本不堪一击,无异于以卵击石。

燕云的军械,是雪中送炭,更是致命的诱惑。没有这些军械,起义或许刚一开始就会被官军的铁蹄踏碎,江南百姓积压已久的怨气终将无处宣泄,他们这些领头之人,也只能落得个身首异处、满门抄斩的下场。有了这些军械,他们才有了与宋廷分庭抗礼的资本,才有了推翻昏君佞臣、建立清明天下的可能。

可他比谁都清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燕云的援助绝非无私,那些刻着“云”字暗记的军械,是范正鸿打下的烙印;那些被派来的“技术匠人”,是安插在他们心脏的眼线;那些划定的“只在江南作战”的范围,是勒在他们脖子上的无形绳索。一旦他们有丝毫异动,想要北伐或是超出范正鸿的剧本,或是失去了利用价值,燕云随时可能切断供给,甚至可能为了向宋廷示好,反手将他们扑灭。

“吕兄弟,在想什么?”门外传来方腊洪亮的声音,伴随着沉重的脚步声,那脚步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吕师囊转身,迅速将铜片藏入袖中,对着推门而入的方腊拱手道:“首领,我在想,这批军械来的太过蹊跷。”

方腊大步走进偏厢,他身材魁梧,满脸虬髯,一股草莽英雄的豪气扑面而来。他拿起案上的环首刀,在手中随意掂了掂,挽了个刀花,虎虎生风,眼中满是兴奋的光芒:“蹊跷又如何?好用就行!有了这些家伙,咱们拿下睦州、歙州易如反掌,直捣杭州也不在话下!”

“首领,”吕师囊语气凝重,上前一步,“您不觉得奇怪吗?北方义士为何偏偏在此时相助?为何要求我们只在江南作战?”他顿了顿,终是决定将心中那最可怕的推测和盘托出,“依我之见,这位自称‘沈万山’的北方义士,绝非普通势力。能拿出如此精良的军械,又对宋廷怀有深怨,且能在北方立足的,放眼天下,唯有燕王范正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