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蒙蒙亮,夏日晨雾像一匹扯碎的纱,浮在御街之上。昨夜下了些雨,暑气未消,檐角水珠沿檐掉,却挡不住大街小巷早已沸腾的人声——
\"听说了么?高衙内那厮,被人'去了势'!\"
\"老天开眼!此僚刚好了半分,趁王爷离开出来作恶,后脚就有人替天行道!\"
\"嘘——小声些,官府正四处拿人呢!\"
甜水巷口,\"望燕楼\"茶肆人满为患。灶膛里炭火噼啪,铁壶喷白汽,茶博士提壶飞跑,却赶不上百姓嘴皮子速度。
靠窗处,一个卖炊饼的汉子拍着桌子,唾沫星子四溅:
\"昨夜四更,我亲眼看见!高衙内从'樊楼'吃酒出来,醉得跟死狗似的,刚上轿,四条黑影从天而降,轿夫被一脚一个踹翻!\"
众人屏息,汉子越发得意:
\"领头那人,脸上抹着锅底灰,手里寒光一闪——就那么一划,高衙内'嗷'一嗓子,嗓子眼儿没喊完,就疼晕过去了!血溅轿帘,跟杀猪似的!\"
茶肆里爆出哄堂大笑,有人抚掌:\"好!好手段!\"
角落里,一个须发花白的老兵眯着眼,压低声音:
\"诸位莫乱传,官府已贴告示,凡议论者,杖二十!\"
众人却不惧,反笑得更响。一个半大孩子跳起来,学着戏台上的腔:
\"去势——去恶!阉狗——阉狗!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桑家瓦子,杂耍百戏正酣。
台上演的是《燕王夜踹高衙内》,戏子脸上涂白灰,装醉狗,另一个贴假胡子,扮燕王,抬脚一踹,\"高衙内\"滚下台,观众齐声喝彩。锣鼓点里,不知谁带头唱起坊间新编的《去势谣》:
\"高衙内,桃花眼,
调戏诰命罪滔天;
燕王棍,铁如山,
黑巾一刀除祸端!\"
唱词粗俗,却朗朗上口,瓦子里顿时跟唱一片,声震屋瓦。戏班主见状,干脆把戏名改成《黑巾一刀除祸根》,连演三场,场场爆满。
后台,一个蒙面汉子倚柱而立,目光冷峻。他腰间别着一把短刃,刀鞘用黑布缠得严严实实。戏班主悄悄递上一壶酒,压低声音:
\"好汉,可是昨夜'那位'?\"
蒙面汉子不接酒,只冷冷道:
\"我只是看戏的。\"
说罢,转身没入人群,像一滴墨落入砚池,再无踪影。
同一时刻,高太尉府却是一片死寂。
后堂帘幕低垂,药香浓郁。高俅披头散发,目眦欲裂,盯着榻上昏死的儿子。御医跪了一地,个个额头贴地,大气不敢出。
\"说话!我儿到底怎样?\"
须发皆白的老御医颤声回禀:
\"回……回太尉,衙内本受重伤未愈出去喝酒,又受了惊吓,来了一刀,血虽止,但……但已无力回天。\"
高俅闻言,一口鲜血喷出,染红锦被。他踉跄后退,扶住案几,指甲深深掐进紫檀木:
\"范——正——鸿——!\"
左右吓得跪伏,无人敢应。高俅却知,此事明面上与燕王无干——范正鸿已经离开,众目睽睽。可民间风向,已把这笔血债算在他头上。
\"查!给我查!掘地三尺,也要找出凶手!\"
汴河下流,一条废弃的漕船内,昏黄风灯摇晃。
三个汉子围坐,皆黑衣黑裤,脸上锅底灰未擦。为首一人,摘下蒙面,竟是一张黝黑农夫脸,眉骨上一道刀疤,衬得双目如狼。
\"大哥,事已办妥,高衙内这辈子休想再祸害女人!\"
刀疤汉子沉默片刻,从怀里摸出一块木牌,牌上烙着\"田\"字——正是燕云功田牌。他把木牌放在灯下,声音沙哑:
\"我妹子被高衙内逼死时,无人替她伸冤。如今燕王为我们分田分地,我这条命,便卖给燕王。\"
他抬头,目光如炬:
\"此事到此为止。官府若抓,我一人扛;你们若泄半个字,休怪我无情。\"
两个汉子齐声应诺,三人举碗,碗中是鸿盈坊旧款烧酒,却喝出金戈铁马的气势。
不出三日,整个汴京都在传:
\"高衙内被阉,是'燕云客'做的!\"
\"听说那人脸上有三道疤,是燕王亲卫!\"
\"放屁!分明是'功田军'旧部,替王妃出气!\"
谣言越传越玄,越传越广,却无人报官。官府贴出告示,悬赏千金缉凶,告示刚贴上,便被人偷偷撕下,或画上乌龟,或写上\"阉得好\"。
更有人把高衙内的\"桃花眼\"画成春宫,贴在城门,旁边题诗。
城防卫士见了,想撕又不敢撕,因围观的百姓太多,一撕便起哄:\"敢撕,便是高家走狗!\"卫士只得红着脸躲开。
河上,燕王行辕,赵持盈已给传信说汴梁情况,闻焕章同船饮茶,范正鸿却笑,递过一封密函:
\"你瞧瞧。\"
函是开封府尹亲笔,内云:
\"衙内受害,咎由自取;百姓拍手,可见一斑。某已奏请圣上,以'酒后失仪'结案,不再深究。\"
雨后初晴,御街两行檐角滴水成冰。杨志青衫灰氅,牵一匹瘦马,马背空空——那曾经价值十万贯的\"花石纲\"太湖奇峰,早化作长江底的碎渣。失纲之罪,刺配大名府,半途遇赦,他仍巴巴赶回东京,怀里只剩最后一颗\"回京胆\"——想再走殿前司的门路,谋个差遣,好将脸上金印遮去。
高府后堂,灯火通红,却压不住高俅眉间阴鸷。案上摆着两封公文
一封是殿前司呈报——\"殿帅之子高衙内,酒后失仪,伤重难愈\";
另一封是开封府暗报——\"民间童谣四起,皆言高衙内咎由自取,燕王声威日隆\"。
两封折子,像两把钝刀,来回锉着高太尉的神经。心腹虞候在旁,连呼吸都放轻。恰在此时,门吏颤声来报:
\"启禀恩相,原殿前司制使杨志求见,言有'岁礼'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