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满月席(2 / 2)

戏台也在“分”。为了让更多人看到精彩的表演,百戏班在城的四个角落同时开演。东南角演的是家喻户晓的《穆桂英挂帅》,高亢的唱腔诉说着巾帼英雄的豪情;西北角唱的是荡气回肠的《定军山》,老将黄忠的忠勇令人动容;东北角,一位说书先生口若悬河,正在讲述《燕云十八骑》的传奇故事;西南角则是孩子们最爱的傀儡戏,演的正是《世子满月》的喜庆故事。百姓们可以随意串场,爱看哪台看哪台,台上唱到精彩处,台下便齐声喝彩,声浪此起彼伏,从城的东边传到西边,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日头西斜,天色渐晚,灯市却愈发明亮。主台上挂出了最后一盏“巨谜灯”,灯面用楷书写着谜面:“燕云功田,打一成语”。这谜题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百姓们绞尽脑汁,议论纷纷。有的猜“开疆拓土”,有的猜“国泰民安”,却都不对。正当众人苦思冥想之际,人群中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农,忽然高声呼喊:“耕者有其田!”声音洪亮,掷地有声。灯贩闻言,抚掌大笑,亲自走下台,将那盏巨大的灯笼赠予老农。更令人惊喜的是,灯里竟真的藏着一张盖着燕王大印和功田司官印的“二十亩”水田田契!老农捧着那盏沉甸甸的灯,看着那张真实的田契,激动得浑身颤抖,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场跪倒在地,泪流满面,朝着高台的方向连连叩首。这一幕,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人们明白了燕王的用心,这不仅仅是同乐,更是承诺,是希望。

与此同时,一支由百名童子组成的“送福队”出发了。他们身着红衣,手提“福”字灯笼,像一群快乐的精灵,沿着大街小巷奔跑。每经过一户人家,便赠上一张“福”字红纸,那纸上用金粉书写的“福”字,还盖着燕王的帅印,显得格外珍贵。百姓们纷纷将这“福”字郑重地贴在门首,一时间,满城皆红,连家家户户的看门狗,都戴上了主人给系的红绸项圈,摇头摆尾,喜气洋洋。

中秋的明月,终于如一块温润无瑕的白玉盘,缓缓升上东城楼的檐角。鼓声忽然变得密集而沉重,十二面大鼓同时擂响,不再是激昂的《得胜令》,而是沉稳如大地的脉搏。鼓声里,百余名赤膊大汉,高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从灯市尽头狂奔而来。他们跑动中不断变换阵型,最终在教军场中央排成一个巨大的“燕”字。火把挥舞,火星四溅,如一条咆哮的火龙,在人群中穿梭。所过之处,百姓们齐声呐喊,也纷纷举起手中的灯笼,与火龙相呼应。火光与月光交相辉映,将整个真定城照得如同白昼,天地一片通明。

火龙之后,是十头威风凛凛的“舞狮队”。金睛火舌的彩狮,在喧天的锣鼓点中跳跃、翻滚、直立、腾挪,时而威猛如虎,时而顽皮如猫。表演的最高潮,十头彩狮竟齐齐跃上高台,叠成一座摇摇欲坠却又稳如泰山的“狮山”,山顶的小童再次挥旗,用尽全身力气大喊:“世子千岁!燕云同乐!”这一次,回应他的是万民齐声的怒吼,声震九霄,直冲云霄。

主台之上,早已设下“同乐席”。范正鸿亲自走下高台,与民同坐。他的面前,只有一张简朴的矮几,几上放着两碟菜:一碟“同乐肉”,一碟“团圆饼”,还有一壶温热的“燕王醉”。任何百姓都可以随意上台,与他碰杯。白发苍苍的老农、满身油腻的屠夫、心灵手巧的绣娘、走街串巷的小贩,他们轮番而来。有人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把碗高高举过头顶,一饮而尽;有人拉着自家孩子,非要让“世子摸一摸小手”,沾沾福气。范正鸿来者不拒,他微笑着,与每一个人碰杯,酒到杯干,笑声朗朗。怀中的孩子被母亲抱在怀里,小脸被烟火和人气熏得红扑扑的,竟睁着一双黑亮如星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片前所未见的人海灯山。

庆典的温情,不止于此。赵持盈带着她的医队,在台侧设起了“义诊棚”,神医安道全率众弟子为百姓免费看脉诊病,分发常用药。完颜兀鲁与卞祥风尘仆仆地从口外赶回,他们身后,是三百匹神骏的良马。他们当场宣布“赠马于民”——凡有志从军、保卫燕云的青壮,皆可自取一匹,当场按下手印,编入“燕云骑”。此令一出,人群再次沸腾,马嘶人喊,无数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场面热闹非凡。

夜深了,灯火却未散去。教军场中央,一座三丈高的“燕云塔”被缓缓竖起。塔身由万盏百姓自制的彩灯叠成,塔顶则是一轮巨大的“月灯”,灯心用朱砂写着“承燕”二字,寓意继承燕王之志,光耀燕云大地。范正鸿抱着孩子,在万众瞩目之下,亲手点燃了引线。“嘭——”一声巨响,塔顶的月灯承载着无数孔明灯的原理,缓缓升空。它带着万民的目光,越飞越高,越飞越小,最终在深邃的夜空中,化为一颗明亮的星星,与天上的明月遥相辉映。

与此同时,百姓们纷纷放起了自己手中的小灯:承载着希望的莲灯、象征吉祥的兔灯、寓意富足的鱼灯、期盼归来的雁灯……万灯齐飞,如银河倒泻,带着“风调雨顺”、“世子千岁”、“燕云长定”的朴素祈愿,缓缓升上中秋的夜空,将整片天空点缀得如梦似幻。

孩子躺在父亲的臂弯里,睁大了一双清澈的眼睛,望着满天灯火与星辰,仿佛要将这壮丽的景象刻进最初的记忆里。范正鸿低下头,在他耳边轻声说:

“儿啊,这是你第一个中秋。为父把整座真定城,都点亮给你看。如果你想,今后爹给你把天下的灯都点开”

鼓声渐歇,灯火渐稀,人群却迟迟不肯散去。百姓们自发地排成两列长长的队伍,从府衙一直延伸到教军场,手里举着残余的灯笼,为燕王一家送行。范正鸿抱着孩子,与妻子赵持盈并肩,缓步穿过这由灯火和善意构成的人巷。所过之处,灯笼高高举起,如两条流动的火龙,沉默而庄重地护送他们回家。

不知是谁,在寂静中高喊了一声:“世子千岁!”

这一声,仿佛点燃了引线。

“燕王万岁!”更多的人响应。

最终,汇成最朴实、也最真挚的呐喊:“燕云同乐——”

喊声此起彼伏,久久不散在真定城的夜空里,像是要把这一夜的欢喜、感动与希望,深深地刻进燕云的山水,刻进大宋的史册。

夜风拂过,带来了远处麦浪的清香,带来了近处灯火的余温,带来了婴儿均匀而轻轻的鼻息。范正鸿抬头,望见中秋的月,圆满如镜,清辉遍洒。它照见了万家灯火的温暖,照见了百姓脸上满足的笑容,也照见了怀里那张小小的、红扑扑的、安睡的脸庞。

这一夜,真定无眠。这一夜,燕云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