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迎海上人(2 / 2)

年轻人跟着呐喊:“范侯神算!杜大王威武!”

杜壆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转身从怀里又掏出一物——一只拳头大的椰壳瓶,内盛乌黑籽实。

“王教头,此物土人唤‘chia’,泡水可饮,一匙耐饥一日。若与薯麦同播,耐旱耐涝,亩产副粮二百斤。”

王进接过那小小的椰壳瓶,入手微凉,瓶中乌黑的籽实仿佛蕴藏着星辰大海。他凝视着杜壆铜面后那双灼灼的眼睛,郑重地点了点头:“好!好一个‘奇亚’!杜兄弟,你此行,带回的岂止是粮种,更是我大宋万世之基业!”

他转身,将椰壳瓶高高举起,面向数万军民,声如洪钟:“诸位!此乃杜大王自海外寻来的‘奇亚’籽!一匙耐饥,一亩副粮二百斤!我等不仅要有主粮,更要有备粮!天灾人祸,何足惧哉!”

“范侯神算!杜大王威武!”

“梁山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再次掀起,这一次,声音中充满了无尽的希望与安全感。人们看着那堆积如山的薯、豆、玉米,仿佛看到了未来数十年,仓廪充实,再无饥馑的太平盛世。

王进不再多言,他一手捧着鎏金木匣,一手握着椰壳瓶,大步流星地登上望海台。台上的书吏早已备好笔墨纸砚,王进亲自口授,书吏笔走龙蛇,一封八百里加急的捷报迅速写成。信中详述了“海外三籽”的形态、产量,以及“奇亚”籽的妙用,最后以“粮种已归,民心大安,请侯爷定夺推广之策”作结。

捷报写完,王进钤了“王进”印,交由候在台侧的驿卒。那驿卒把文书塞进铜皮筒,背插小旗,翻身上马,一声鞭响,八百里加急卷尘而去,直赴清河县——范正鸿新驻地。

台下,杜壆挥手令水手继续卸船。万斛仓正门三座闸门齐开,民夫如蚁,肩挑车推:

土豆入地窖,窖顶覆草帘,恒温六度;

红薯先过“发汗间”,散去海潮湿气,再进干仓;

玉米穗悬梁,每旬翻动,防霉防蛀;

奇亚籽、橡胶草籽、金鸡纳树皮,则另进“珍品窖”,以炭火烘、石灰吸潮,专人日夜轮值。

入夜,万斛仓外燃起千百支火把,将天空映得一片通明。百姓们自发地围坐在粮堆旁,不肯离去,仿佛只要看着这些金疙瘩、红山芋,心里就踏实。孩童们在火光中追逐嬉戏,老人们则一遍遍地抚摸着那些土豆和红薯,口中喃喃自语,像是在与神明对话。

望海台上,王进与杜壆并肩而立,俯瞰着这片人间烟火。海风带着夜的凉意,吹散了白日的喧嚣,却吹不散二人胸中的激荡。

“教头,”杜壆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我船队带回的,不止是粮种。还有土人耕种之法、天时观测之术,皆已录成图册,一并在此。”他从怀中取出一卷用油布包裹的册子,递了过去。

王进接过,展开一角,只见上面图文并茂,详述了土豆的垄作、红薯的扦插,甚至还有观测星辰以定雨季的古老图腾。他眼中精光一闪:“好!有了这些,我等便不是瞎子摸象。杜兄弟,你此行之功,胜过千军万马!”

“不敢,”杜壆摇头,“若无范侯统筹全局,我带回的这些,也不过是海外奇珍,无根之木。根,在这里。”他铜面下的目光扫过下方安睡的军民,最终落在王进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