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回家的路(1 / 2)

火车刚驶进邓城站,车厢里原本昏昏欲睡的人们瞬间醒了过来。

行李袋拖动的“哗啦”声、孩子的哭闹声、大人的催促声混在一起,像炸开了锅。

我扒着窗户往外看,站台的灯是暖黄色的,挂着几串褪色的红灯笼,比广州的霓虹少了几分热闹,却多了几分熟悉的亲切感。

“总算到了。”德林伸了个懒腰,声音里满是疲惫。

他揉了揉眼睛,把放在脚边的布包拎起来。

车厢门刚打开,人群就像潮水一样往门口涌。

有人扛着大行李箱,差点撞到我肩膀,德林伸手拦了一下,皱着眉说:“慢点,别挤。”

可那人根本没听见,只顾着往前冲,嘴里还念叨着“赶不上最后一班汽车了”。

我和德林没跟着挤,靠在座位上,看着眼前混乱的景象。

有人因为被踩了脚骂骂咧咧,有人因为抢座位吵得面红耳赤,声音大得整个车厢都能听见。

德林掏出烟,刚想点燃,又想起这是车站,只好又塞回兜里,笑着说:“每次回来都这样,跟打仗似的。”

我点点头,心里却觉得踏实——这就是邓城的样子,吵吵闹闹,却充满了烟火气,比广州的井然有序多了几分人情味。

等车厢里的人走得差不多了,我们才起身。

德林扛着纸箱走在前面,我拎着布包跟在后面,踩着地上散落的零食袋和纸巾,慢慢往出站口走。

刚到出站口,就被堵在了门口——查票的工作人员扯着嗓子喊“把车票拿出来”。

手里的检票钳“咔嗒咔嗒”响,排队的人挤成一团,有人找不到车票,急得满头大汗,有人插队,被后面的人骂了回去。

“早知道刚才跟着挤了。”德林叹了口气,把纸箱放在地上,靠在墙边等。

我掏出车票,攥在手里,看着前面慢慢挪动的队伍,想起上次离开邓城时的情景。

好不容易过了检票口,刚走出车站大门,一股冷风就吹了过来,带着点煤烟的味道,比广州的湿冷更刺骨。

我赶紧把衣领往上拉了拉,抬头一看,站外比里面更热闹。

三轮车师傅骑着红色的三轮车,在人群里穿梭,嘴里喊着“去汽车站不?五块钱!”。

路边的饭店门口挂着“管饱面八块钱”的招牌,老板娘站在门口,热情地往店里招揽客人。

还有卖烤红薯的小摊,红薯的甜香飘得老远,勾得人肚子直叫。

“饿了吧?咱去上次那家店吃。”德林拍了拍我的肩膀,指了指不远处的“王记家常菜”。

上次我离开邓城去广州,就是在这家店吃,老板娘是个胖女人,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总说“出门在外,得吃饱”。

我点点头,跟着他往店里走,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只吃了两桶泡面,早就消化完了。

刚走到店门口,就听见胖女人的声音:“两位帅哥,里面坐!想吃点啥?咱这有炒菜、有面条,管饱!”

抬头一看,胖女人还是老样子,穿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带着笑,手里还拿着个抹布,正在擦桌子。

见我们来,她赶紧放下抹布,引着我们往里面走:“好久没见你们了,上次你们来,还是去广州的时候吧?”

我知道这是生意人惯用的伎俩,随口说说,套下近乎,反正谁也不会在意这些事。

“是啊,老板娘记性真好。”德林笑着说,拉了把椅子坐下。

“这次回来过年,先过来吃点东西,饿坏了。”

胖女人点点头。

转身去拿菜单:“放心,保证让你们吃饱!咱这的菜,都是新鲜的,面条也是现擀的,比火车上的泡面好吃多了。”

我接过菜单,上面的菜名都是熟悉的家常菜——炒土豆丝、西红柿炒鸡蛋、青椒肉丝,价格也便宜,最贵的菜才二十块钱。

我和德林商量了一下,点了个炒土豆丝、一个青椒肉丝,又要了一碗番茄鸡蛋面。

还特意跟胖女人说:“面条多加点,饿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