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太极殿内,钟鼓齐鸣,旌旗招展。时值岁末,这是一年中最后,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大朝会。
文武百官,京中五品以上官员皆按班序而立,衣冠济济,肃穆庄严。
皇帝李世民端坐于御座之上,接受群臣的朝贺,听取各部岁末的汇总陈奏。殿中气氛宏大堂皇,一派帝国鼎盛的气象。
王珪身着紫色朝服,手持象笏,立于文官班列前端。他面容沉静,依礼奏对,与往常并无二致。
然而,唯有他自己知道,宽大官袍之下,那颗心却始终悬着,目光几次不经意地扫过太子李承乾所在的方向。
朝会持续了近两个时辰,终于在庄重的仪式中结束。百官依序退出宏伟的含元殿。
刚踏出殿门,一名身着魏王府属官服饰的官员便快步迎了上来,恭敬地对王珪行礼道:
“王尚书请留步。殿下已在府中备下薄宴,特命下官在此恭候,言道岁末之际,聊表对王师一年来于文学馆辛勤教诲的感激之情,万望王师赏光。”
若是往常,这般尊师重道的举动,王珪即便心下受用,也会觉得是魏王李泰惯常的拉拢手段。
但今日,他只是缓缓点了点头,语气平淡地应道:“有劳殿下费心,老夫稍后便至。”
那属官欣喜地下去复命了。
王珪却并未立刻移步,他站在原地,目光越过散去的人群,望向了另一个方向。
太子李承乾在一众东宫属官的簇拥下正离去,而兵部尚书侯君集,不知何时也出现在了太子身侧。
两人虽未交谈,但那短暂交汇的眼神以及侯君集刻意放缓半步的姿态,落在有心人眼里,便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昨夜,自家二郎那句石破天惊的“太子要造反”,如同鬼魅般再次清晰地萦绕在他耳边,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击在他的心鼓上。
因为这个信息,他几乎彻夜未眠,翻来覆去,权衡、怀疑、惊惧,种种情绪交织。
他试图告诉自己那是二郎的妄言,是年轻人不知轻重的揣测,但联系到近来太子的处境,侯君集的怨望,以及那微妙得近乎诡异的朝堂气氛……他无法全然否定。
“唉……”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融化在冬日的寒气里。
王珪收回目光,整了整朝服的衣襟,将所有的疑虑与惊涛骇浪尽数压下,恢复成那位沉稳持重的礼部尚书、魏王师表的模样。
随即迈开步子,向着宫外等候的马车走去,准备前往魏王府宴席。
……
车驾行至魏王府门前,尚未停稳,王珪便透过车窗看到魏王李泰那略显肥胖的身影,竟亲自站在府门外阶下迎候。
寒风凛冽,吹动着他亲王袍服的下摆,他却依旧面带恭敬而热切的笑容,目光紧紧锁定着王珪的车驾。
这一幕,让王珪心下不由一动,生出几分真切的感动。
无论李泰此举有多少刻意笼络的成分,能以亲王之尊、陛下爱子之身,如此礼遇他这位臣子兼师长,足见其表面功夫做得十足,这份“尊师”的姿态,确实能暖人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