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平息风波(2 / 2)

李世民听了,不由莞尔,指了指王珪,笑道:“叔玠啊叔玠,这话若是让魏征那老儿听见,定要斥朕与你懈怠政务了。他啊,恨不得朕时时刻刻钉在这御案之上,做个永不歇息的圣人,呵呵……”

言语间,对魏征的“苛责”带着几分无奈的亲昵,也衬出与王珪对话的轻松氛围。

随后,李世民照例询问了几句关于年底祭祀大典的准备情况,王珪一一据实回禀,条理清晰,安排周详。

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如今玄龄总领尚书省政务,叔玠你执掌礼部典仪,皆是井井有条,实乃朕之肱骨,大唐离不开你们啊。”

话至此处,氛围融洽。

李世民话锋看似随意地一转,如同拉家常般问道:“叔玠,今日听闻,京兆韦氏那边,是不是有人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惹得你家大郎崇基心中不快了?”

他语气平淡,不等王珪回答,便自顾自地说了下去,仿佛只是分享一件趣闻:“实不相瞒,朕也听说了些风声,道是吏部考功司此番对韦氏子弟的评核,似乎格外‘严格’。”

“这不,不久前韦贵妃还到朕这里委屈了一番。起初,朕还以为是辅机的手段,仔细问过之后,才知是你家大郎的手笔。呵呵呵……”

他轻笑几声,将此事定性为年轻人之间的“摩擦”,随即肯定道:“不过,年轻人有些意气之争,也属寻常。你家大郎在考功司任上,素来勤勉公正,朕是知道的。今年考评过后,朕正有意给他加加担子,往上提一提。”

王珪是何等人物,一生浸淫官场,早已修炼得心如明镜。

李世民这番看似随意的家常话,落在他耳中,字字句句都蕴含着清晰的帝王心术与政治考量:

其一,定调先行。 陛下开口便断定是“韦氏惹了王家”,而非“王家针对韦氏”,这已是为事件定性。

无论事实细节如何,陛下金口已定,此事便是韦家有错在先,王崇基后续手段只是合理回应。这是给了王家一个台阶,也是维护了朝廷重臣的体面。

其二,维稳为上。 陛下特意点出“韦贵妃来闹过”,并提及韦贵妃怀疑过长孙无忌,这看似闲笔,实则是在告诉王珪:此事已牵动后宫,甚至险些引发对国舅的误解。

如今东宫与魏王之争敏感,太子前番荒唐事余波未平,朝廷需要的是稳定,绝不能再因这等事掀起新的波澜。陛下不希望事态继续扩大。

其三,恩威并施。 陛下明确表示要提拔王崇基,这是在释放一个强烈的安抚与器重信号:

小事一桩,无伤大雅,朕对你王家信任依旧,恩宠不减,甚至会更加重用。这既是奖赏,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既得厚恩,便当体恤圣意,适可而止。

王珪心领神会,立刻躬身,语气沉稳而恭顺:“陛下明鉴,老臣家教不严,致使犬子年轻气盛,行事或有冲动之处,惊动圣听,实乃老臣之过。”

“陛下不罪反赏,天恩浩荡,老臣与犬子感激不尽,定当恪尽职守,以报陛下信重。至于些许微末小事,既蒙陛下垂询开解,自是烟消云散,不足挂齿。”

他这番话,既接住了陛下给的台阶,承了恩情,也表明了就此了结、不再深究的态度,完美地回应了李世民的所有潜台词。

李世民闻言,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知道,王珪懂了他的意思。

这场可能引发门阀摩擦的风波,便在君臣二人这心照不宣的对话中,悄然化解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