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长安风云(上)(1 / 2)

时光的轮盘冷酷转动,不曾为任何人停留。

就在嶲州于王玉瑱手中逐渐蜕变的这近五年里,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城,同样经历了足以载入史册的巨变与动荡,其间浸满了泪水、鲜血与无声的硝烟。

首先降临的,是举国同悲的噩耗。

母仪天下的文德皇后长孙氏,终究未能战胜沉疴,在一个梨花凋零的春夜里,溘然长逝于立政殿。

这位贤德淑贞、始终以柔韧臂膀为李世民支撑起后宫乃至部分前朝事务的奇女子,她的离去,不仅带走了帝王心中最温暖的慰藉,也仿佛抽走了贞观朝堂的一根重要支柱。

李世民悲痛欲绝,辍朝日久,下令举国哀悼,谥号文德,葬于昭陵。

长安城素缟漫天,悲声不绝,帝国的天空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然而,祸不单行。

就在同一年,另一位曾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功勋的国之柱石——翼国公秦琼,也因多年旧伤复发,药石罔效,溢然长逝。

秦琼的离世,对正处于丧妻之痛中的李世民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浴血杀敌的记忆犹在,昔日并肩的战友却已天人永隔,这让李世民的情绪愈发低沉,性情也似乎变得更加敏感与难以捉摸。

而最为惊心动魄的,莫过于随之彻底表面化、白热化的夺嫡之争。

长孙皇后在世时,以其智慧和影响力,尚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魏王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之间的关系,维系着那脆弱的平静。

但随着她的离去,如同撤去了最后一道缓冲的屏障。

李世民将对亡妻的思念与情感,部分转移到了酷似其母的魏王李泰身上,对李泰的宠爱与纵容几乎不再掩饰,赏赐不断,恩遇日隆,甚至默许其招揽学士编纂《括地志》,广布声望。

反观太子李承乾,因足疾带来的自卑与压力,加之感受到父皇日益明显的偏爱,行为愈发乖张荒诞。

最终,他被魏王李泰一党抓住了致命的把柄——私幸太常乐人称心,同卧同起,赏赐无度!

此事被李泰派人巧妙而狠辣地揭发到李世民面前。可以想见,正处于连番打击下、心绪极度不佳的李世民是何等震怒!

他视为帝国储君、未来希望的儿子,竟行此等不堪之事!

盛怒之下,李世民毫不犹豫地下令处死了称心及东宫一众与此事相关的属官、宦官,牵连者众,东宫几乎为之一空,血流成河。

更令人心惊的是,就连以耿直敢谏、身为太子老师的郑国公魏征,也因“教导无方、约束不力”而受到了严厉的斥责与惩戒,虽未罢官去职,但圣眷已大不如前,在朝中的影响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经此一役,太子李承乾的地位岌岌可危,声望扫地。

而魏王李泰则气势更盛,咄咄逼人,围绕在两位皇子身边的朝臣们也彻底撕下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各自站队,互相攻讦,朝堂之上,暗流汹涌,已呈水火不容之势。

长安城,这座帝国的中枢,在失去国母与宿将的悲痛之后,又陷入了立储之争的狂风暴雨之中,空气中弥漫着不安与躁动,仿佛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不知道那位日渐阴郁的天子,最终会将这大唐的万里江山,托付到何人手中。

而远在嶲州的王玉瑱,虽暂时远离了这权力漩涡的中心,但他与长安千丝万缕的联系,注定他无法永远置身事外。

长安,崇仁坊,王珪府邸。

相较于四年前,这座府邸的门庭愈发显赫,车马络绎不绝,前来拜会的官员士绅几乎要踏破门槛。

原因无他,府邸的主人王珪,如今身兼二职,不仅仍是魏王府文学馆的馆长,深受魏王信赖,更在前不久被陛下擢升为礼部尚书,位列九卿,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清贵而权重。

一时间,王珪俨然成了长安城中最为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

每日前来递帖求见、以期攀附的官员多如过江之鲫,各种珍玩礼物更是如流水般送入府中,虽多半被王珪以“清廉自守”为由退回,但其权势之煊赫,已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