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嶲州捷报(2 / 2)

这是李世民一个多月来首次临朝,他端坐于御座之上,虽然面容依旧带着憔悴,但那股属于天子的威仪与掌控力已然回归。

殿中气氛庄重而略带肃穆。

朝议的核心,自然是嶲州大捷及后续封赏事宜。

李世民首先开口,声音沉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嶲州奏报,众卿想必已知。吐蕃窥伺,边军效命,可达志捐躯,冯璋建功,此皆我大唐忠勇之士。诸卿以为,当如何议处?”

房玄龄率先出班,持重奏道:“陛下,可达志将军为国战殁,忠烈可嘉,应按制追赠官爵,厚恤其家,以慰忠魂,以励将士。”

“准。”李世民颔首,“追赠可达志为忠武将军,赐帛五百匹,由其子袭爵,加恩一等。”

随后,话题转向立功的冯璋。

对于这位横空出世的年轻校尉,众臣议论纷纷,多认为其功当赏,但具体如何封赏,却各有见解。

有认为应调入京中任职,以示恩宠;有认为应就地升迁,继续镇守边陲。

就在此时,一向沉稳少言的长孙无忌,出乎意料地出列,朗声奏道:“陛下,臣以为,冯璋校尉阵斩敌酋,追亡逐北,功绩彪炳,堪称此战首功。”

“且其久在边地,熟知吐蕃情弊,正值用人之际,不若擢升其为嶲州镇将,使其独当一面,为朝廷继续戍守西南边陲,如此,既可酬其功,亦可得其力,乃两全之策。”

长孙无忌此言一出,殿内略有窃窃私语。镇将虽非极高品阶,但已是一地重要军事长官,权柄不小。

冯璋以校尉之功,直升镇将,擢升不可谓不快。然而,考虑到其确实立下大功,且长孙无忌身为国舅,地位尊崇,其提议又合乎“酬功实用”之理,倒也无人立刻出面强烈反对。

李世民闻言,目光微动。他本有心见见这个勇猛的后起之秀,但目光扫过殿外,仿佛能穿透重重宫阙,看到立政殿中那抹憔悴的身影,心中牵挂更甚。

加之长孙无忌的提议确实中规中矩,虽封赏略重,但也算在情理之中,符合军功授爵的原则。他略一沉吟,便做出了决断:

“辅机所言,老成谋国。冯璋骁勇,堪当此任。便依卿所奏,擢升冯璋为嶲州镇将,赏金百两,绢三百匹,令其恪尽职守,卫我大唐边陲!”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应和。

此事既定,李世民又快速处理了几件积压的政务,虽略显急切,但条理清晰,决断分明,依旧展现出非凡的治国能力。

待诸事议毕,他便宣布退朝,未作丝毫停留,起身离座,步伐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匆忙,径直朝着立政殿的方向而去。

太极殿的喧嚣渐渐散去,帝国的齿轮在短暂的停滞后又开始缓缓转动。

而远在嶲州,凭借一场精心策划的“战功”,冯璋终于成功地、名正言顺地踏入了嶲州的权力核心,为王玉瑱的棋局,落下了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

只是这捷报背后,那“阵斩数千”、“无一活口”的血腥,以及那颗正在运往长安途中的吐蕃酋领头颅,又隐藏着多少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

这一切,都淹没在长安城即将到来的年关喜庆,与立政殿内愈发沉重的药香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