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瑱正看热闹看的走神,王珪还以为他在想诗作,便隐晦的朝老友魏征使了眼色,后者微微点头,便起身带着魏叔玉来到帝后面前。
“陛下,值此新元肇启,万象更新之际,臣谨以为贺。然臣之贺,非仅贺岁序之新,更是贺我大唐,在陛下励精图治之下,去岁弊革风清,今岁更当政通人和。”
他略顿一顿,目光清正,继续言道:“臣愿陛下,于这新春之始,常怀如临如履之心,则我大唐江山,必能基业长青,岁岁安泰,臣,恭祝陛下新年圣康!”
李世民听罢,心中大为受用。毕竟一年到头,也难得从这个倔强老臣口中听到几句这般顺耳的吉祥话。
他朗声笑道:“好!玄成今日难得说几句中听的话,若是……”
话音至此,李世民猛然收声,心知失言。若魏叔玉不在场,这般调侃倒也无妨。可如今其子侍立在侧,此言一出,颇有“对子教父”之嫌,实在有失君臣之礼。
长孙皇后在旁轻轻拉了拉他的衣袖,随即温声解围道:“陛下今日饮得多了些,魏侍郎切莫在意。”
说罢,她含笑取出一枚玉佩。那玉质温润通透,光泽内敛,一望便知不是凡品。
她亲手将玉佩赐予魏叔玉,语重心长道:“魏家大郎,此玉赐予你。望你日后能如令尊一般,恪尽职守,直言善谏,做一位辅佐君王的直臣、能臣。”
魏叔玉恭敬地双手接过,伏身拜谢:“臣必不负皇后厚望,亦不负陛下隆恩!”
李世民见皇后三言两语便化解了方才的尴尬,眼底笑意更深,欣慰地点了点头,示意二人退下。
魏征本也没在意李世民失言之事,退下之后朝王珪方向望了一眼,后者已经起身,王玉瑱和王崇基紧随其后,朝着帝后走去。
方才还人声微闻的文武群臣,此刻极有默契地敛息屏声,无数道目光悄然投向了御座前的王珪父子。
这寂静里,藏着两份心照不宣的期待:其一,是想看看这位素得圣心的王珪,今日能得何等殊恩;其二,则是想瞧瞧他身旁那位名动长安的“酒谪仙”王玉瑱,究竟是真才实学,还是已然江郎才尽。
在这片无声的注视下,王珪整肃衣冠,领着儿子向前一步,朝御座深深一揖,声音清朗沉稳:
“臣王珪,携犬子恭祝陛下、皇后新岁安康,福泽绵长。愿我大唐风调雨顺,国祚永昌,江山社稷,繁荣鼎盛!”
李世民目光落在王珪身上,心中感慨万千。
这位老臣曾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属官,当年在秦王府时也没少与自己针锋相对。可待他真正归于麾下,李世民才深知“王叔玠”之才名不虚。
其治国之能,丝毫不逊于房玄龄、杜如晦。想到此处,他不禁暗叹:李建成空有此等贤才却不知重用,岂有不败之理?
“叔玠快快请起,”李世民语气温和,带着难得的亲近,“从今往后,你我可就是儿女亲家了。让你家三郎好生成长,早日与南平公主完婚,也好了却朕一桩心事。”
此言一出,满堂寂静。
群臣皆露惊异之色——无他,只因皇帝口中那声“亲家”。
大唐驸马虽多,可能让皇帝在如此场合亲口以“亲家”相称的,除了长孙无忌,便只有眼前的王珪。
这不仅是殊荣,更是圣心的明证。众人暗忖:太原王氏,竟得圣眷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