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处于风暴眼中心的楚慕荷,也在这场盛大的仪式中,完成了身份的蜕变,真正在这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中,站稳了脚跟。
春光正好,映照着满堂的喜庆与喧嚣,也映照着台下涌动的、更为复杂的世情与人心。
宴席正至高潮,觥筹交错,笑语喧阗,丝竹管弦之声悠扬悦耳,整个王府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之中。
然而,这份喧闹却被一阵由远及近、清晰而规律的脚步声骤然打断。
只见一名身着深紫色内侍官服、面容白净肃穆的宦官,在一队禁卫的簇拥下,步履沉稳地穿过庭院,径直走向积善堂正厅。
他手中高捧着一卷明黄色的帛书,在满堂华彩的映衬下,那抹明黄显得格外刺目。
喧嚣如同潮水般退去,乐声戛然而止。
所有人的目光,无论是正在举杯的王珪、含笑应酬的崔珏,还是那些谈笑风生的五姓七望子弟、朝堂官员,都不由自主地聚焦在那名内侍和他手中的帛书上。
方才还人声鼎沸的正厅,瞬间陷入一种近乎诡异的死寂,连呼吸声都变得清晰可闻。
在这个王家与郑氏势同水火、崔家明确站队、皇帝对世家态度微妙的关键节点,陛下突然派内侍前来,还带着如此正式的仪仗,这意味着什么?
一些心思敏捷、熟知朝堂往事的老牌世家子弟,如博陵崔氏的那位长辈和范阳卢氏的郎中,眼中已然掠过一丝了然与深深的忌惮。
他们几乎是立刻就想到了那个被尘封却从未被遗忘的名字——前太子李建成的正妃,郑观音。
郑观音,出身荥阳郑氏!
当年玄武门之变,郑氏作为前太子妃的母族,其立场和倾向不言而喻。
尽管李世民登基后并未大规模清算,但这份旧怨,如同埋在皇帝心底的一根刺,从未真正消失。
如今,荥阳郑氏再次因子弟不肖而卷入是非,更是与如日中天的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公然对立……
陛下此时对王家的赏赐,其用意,已不言而喻!
那内侍对满堂的寂静恍若未觉,行至厅中,面向主位的王珪,展开帛书,用那特有的、略带尖细却清晰传遍每个角落的嗓音高声道:
“陛下口谕:闻听王卿家今日有添丁进口、阖家美满之喜,朕心甚慰。王氏世代忠良,家风清肃,王珪、王玉瑱父子皆乃国之栋梁。特赐东海珍珠一斛,蜀锦二十匹,玉璧一双,宫造点心八盒,以示庆贺。望卿家永葆初心,为国效力。钦此——”
赏赐不算特别厚重,但在这个时机,由皇帝身边的内侍亲自送来,其象征意义远大于物质价值。
这无异于陛下在天下人面前,明确表达了对太原王氏的支持与肯定,更是对正在与王氏争斗的荥阳郑氏,一次公开的敲打与冷落!
王珪立刻率领全家及满堂宾客跪伏在地,声音沉稳而带着恰到好处的激动:“臣,王珪,领旨谢恩!陛下隆恩,臣及王氏满门,感激涕零,必当竭忠尽智,以报陛下天恩!”
内侍将帛书交予王珪,又令随从将赏赐之物一一抬上。
完成使命后,他并未多留,对着王珪微微躬身,便在一众复杂目光的注视下,如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退出了王府。
内侍走后,积善堂内依旧一片寂静。方才的喜庆气氛仿佛被冻结了。所有人都需要时间消化这突如其来的政治信号。
王珪缓缓起身,手中握着那卷轻飘飘却重若千钧的帛书。他面色平静,眼神却异常深邃。
他环视一周,看着神色各异的宾客,尤其是那些来自其他世家的代表,心中明了,经此一事,王家与郑氏的对抗,已不再是单纯的世家恩怨,更被赋予了浓厚的“君恩”与“站队”色彩。
他深吸一口气,脸上重新绽开笑容,举起酒杯,声音洪亮地打破了沉寂:“陛下厚恩,老夫惶恐!诸位,让我们共饮此杯,一为谢陛下天恩,二来,也愿我大唐国运昌隆,陛下万寿无疆!”
“共饮此杯!”
“谢陛下天恩!”
“愿大唐国运昌隆!”
宾客们纷纷举杯应和,声音比之前更多了几分郑重与揣测。
宴席虽然继续,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清楚,长安城内的世家格局,经此一会一赏,已然发生了深刻而不可逆的变化。
皇帝轻描淡写的一次赏赐,如同在暗流汹涌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必将扩散至更远、更深的地方。
而荥阳郑氏,此刻想必已如坐针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