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荥阳郑氏(2 / 2)

他的一片苦心,力求保全家族的苦心,在野心勃勃的长子眼中,或许已是老迈昏聩。

而在外部,王崔联手,皇权虎视,郑氏这艘大船,已然驶入了最为险恶的暗礁区域。他还能掌舵多久?家族的命运,又将驶向何方?

这一切,都如同这浓重的夜色一般,扑朔迷离。

而郑德明退下时那看似恭顺、实则暗藏锋芒的眼神,更是让他心中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内部的裂痕,有时比外部的风暴,更为致命。

……

郑国公“闭门谢客、暂避锋芒”的决策,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本就因颜面尽失而愤懑不平的郑氏族人头上,尤其让野心勃勃的郑德明感到无比憋屈与不屑。

在他看来,父亲的“稳重”已与“懦弱”无异。太原王氏与清河崔氏联手施压,皇帝隔岸观火,此刻若一味退让,郑氏不仅声威扫地,更会让人觉得可欺,日后在朝堂、在世家圈中,都将难以立足。

“老朽昏聩,只知守成,岂知这世道,不进则退!”

郑德明在自己的书房内,对着几名心腹幕僚,毫不掩饰对父亲决策的不满。他眼中闪烁着阴鸷与算计的光芒。

“他们想让郑氏哑巴吃黄连?做梦!”

他绝不会坐以待毙。既然明面上不能大动干戈,那便从暗处着手,攻心为上。

很快,一道道隐秘的指令从郑德明的书房发出。他动用了自己多年来在长安及各地经营的人脉与暗线,开始悄无声息地散布流言。

流言的焦点,精准地瞄准了此次风波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崔鱼璃,以及她与王玉瑱之间那段不为人知的“过往”。

茶楼酒肆,深宅后院,一些看似无意、实则精心编排的窃窃私语开始流传:

“听说了吗?那位清河崔氏的嫡女,为何迟迟不嫁?原来早年间,曾与太原王氏的二郎君有过一段……”

“可不是?据说当年那崔娘子离家出走,路上染了风寒,恰好被王二郎遇上,不但收留了她,还同住在一个客栈好些时日呢!”

“哎呀!孤男寡女,这……这成何体统?难怪那日诗会上,崔家‘公子’与王二郎那般亲近……”

“啧啧,说什么维护门风,只怕是旧情难忘吧?王二郎如今妻子有孕,这崔娘子还这般……唉,世家女子的颜面何存啊……”

这些流言蜚语,如同毒蛇吐信,恶毒而又阴险。

它们半真半假,将王玉瑱的仗义援手扭曲成暧昧不清的私情,将崔鱼璃的无奈逃亡描绘成追求情郎的私奔,极大地败坏了崔鱼璃的闺誉。

这招极其毒辣,直接攻击世家最看重的女子名节和联姻信誉。

一旦坐实,不仅崔鱼璃此生难寻好亲事,清河崔氏与太原王氏刚刚建立的默契与亲近,也将蒙上一层难以擦去的污点,甚至可能因此产生隔阂。

与此同时,郑德明并未将所有希望寄托于流言。他深知,要对抗王、崔可能的联合,郑氏也需要盟友。

他将目光投向了同样位列五姓七望,且与郑氏素无大隙,甚至在利益上有一定共同语言的——范阳卢氏。

他派出了最得力的秘密使者,携带重礼和他的亲笔密信,前往范阳。

信中,他并未直接提及结盟对抗王崔,而是以忧心世家格局、共御皇权渗透为由,极力渲染王氏因得一佳儿而气焰嚣张、崔氏背弃世家联盟旧谊,试图拉拢卢氏,共商“保全世家独立与尊严”的大计。

他承诺,若卢氏愿与郑氏同进同退,将来在朝堂资源、商业利益上,必有厚报。

郑德明的行动,都是在暗中进行,瞒过了称病静养的老父郑国公。

他就像一条潜伏在阴影里的毒蛇,一边喷射着污秽的毒液,试图扰乱对手心神,一边悄然吐信,寻找着可能的同盟。

长安城的风,因这些悄然扩散的流言,似乎又添了几分污浊与寒意。而范阳卢氏的态度,将成为影响这场世家博弈走向的又一个关键变量。

郑德明的铤而走险,究竟会给已然复杂的局面带来怎样的变数,无人能够预料。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因诗会而起的风波,正向着更加凶险、更加不可控的方向,加速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