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赊、不拖、不欠,凭这三样,摊子越来越红。
到第五天,连镇上的木匠、铁匠都凑过来围观。
有人羡慕得直叹:“沈嫂子,你这摊子该换个地方了。巷口太小,早晚得扩,干脆开个铺子,雇几个人,一年能赚好几百!”
“对啊,铺面一挂,名气大了,豆腐还能卖出镇!”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热闹。
沈若棠却淡淡笑了笑,洗净刀,抬头道:
“摊子是能大,可摊子一大,人就容易忘自己。
摊子大了,良心就容易小,豆腐也就不香了。”
一句话,把全场砸得安静。
有人忍不住问:“这话啥意思?”
沈若棠笑了笑,神色平淡:“摊子大了,管事多,手不一定干净;
豆腐得自己磨,心要是让人替了,你做的就不是吃的,是买卖。
我这摊子不求大,只求稳。能吃上一碗干净豆腐,就是福。”
这一席话,几个人听得直点头。
“沈嫂子这人啊,心明得跟磨盘一样,踏实!”
“真是福气女人!”
“难怪她的豆腐香,香在心正!”
笑声起,夸声一片。
沈若棠淡淡摆手:“别夸。人一被夸,就容易飘。
我得低头看磨,脚踏地,豆香才稳。”
傍晚,摊子收得早。
赵茹安数钱数得手酸:“妈,这几天赚的,够咱买一头猪了。”
沈若棠轻声应:“买猪不急,先买豆。有豆,才有明天。”
赵茹安忍不住笑:“您这话咋听都像教训。”
沈若棠抿嘴笑:“不是教训,是过来的经验。人能越过难,不靠摊子大,靠心不乱。”
她说着抬头看天,夕阳照在她脸上,皱纹被镀成一层光。
她的眼里没有骄傲,只有清明。
第二天,镇上的报刊小记者路过,写下这样一句话:“沈嫂子的豆腐香,在磨里,也在人心里。”
这话一传,全镇跟着传新一句:“摊子大了,良心容易小。”
这句金句,成了镇上女人们常挂嘴边的话。
有人吵架时都说:“你这心不对,沈嫂子早说了——良心小,豆腐臭!”
沈若棠听说后,只是笑。
“他们爱咋说咋说吧,只要不糊我这磨盘就行。”
早上不到八点,大街就挤满了人。
红布条一条条挂起,上面写着——“致富能手展示大会。”
台上摆着桌子、磨盘、柴灶,几位手艺人一字排开。
沈若棠的摊位在最中间。
她穿着干净的蓝布褂,袖口卷得整齐,神情淡定。
一桶黄豆泡得晶亮,磨盘边整整齐齐摆着盆碗。
人群里有人喊:“沈嫂子来了!”
“这回能看她现场磨豆腐啦!”
掌声一片。
然而在人群后头,两个熟脸正挤挤挨挨。
二姑和她那闺女凑在一起,阴阳怪气地说:
“磨豆腐也能叫能手?这年头真是笑话。”
“妈,听说她现在还当什么‘代表’,跟供销行签合同呢。”
“哼,她那点本事,不就是磨嘴皮子。”
话音刚落,她俩没注意——旁边的人全回头瞪她们。
“你俩不服自己去磨啊?”
“人家沈嫂子手艺真,嘴干净,不靠谁。”
“咱镇上女人都夸她命硬心正。”
二姑的脸挂不住,憋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