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正的血迹虽已被内侍仔细擦拭干净,紫宸殿内仿佛仍弥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铁锈味。那日朝会的惊心动魄,如同阴云笼罩在长安上空,让新政的推行在士林清议中充满了争议与阻力。然而,就在这暗流汹涌之际,一道来自北境的八百里加急,如同撕裂阴云的阳光,以一种强悍无匹的方式,为苏璃的统治注入了第一剂强心针。
急报入宫时,苏璃正在凤阁与云琼及几位新遴选的女官商议科举细则。听闻是北境军报,她立刻返回紫宸殿。当那封带着边塞风霜气息的奏报被呈上御案时,殿内侍立的官员都不由得屏住了呼吸——北境的安稳,关乎国本,尤其是在这权力交替的敏感时期。
苏璃展开奏报,目光迅速扫过。前半部分,是北境统帅、镇国公李靖详细呈报的此次战役经过。突厥一部主力,趁秋高马肥,意图南下劫掠,被李靖洞察先机,诱敌深入,于苍狼原设伏,以精锐边军配合新式火器(乃天工坊根据苏璃提供的思路改良的震天雷,虽未大规模列装,但已在小范围试用),大破敌军,斩首万余,俘获牛羊马匹无数,突厥残部仓皇北逃,短期内再无南侵之力。
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足以提振国威,安定民心。
然而,真正让苏璃目光微凝,继而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笑意的,是奏报末尾,李靖亲笔添上的那句话:
“……此番大捷,皆赖将士用命,三军效死。然,更深赖**陛下运筹帷幄,洞察先机**,早在数月前便密旨微臣,警示突厥异动,嘱臣加固边防,整军备战。臣不过遵旨而行,侥幸成功。北境十万将士,深感天恩,必当谨遵圣谕,卫我疆土,**永镇北疆,以报陛下**!”
“运筹帷幄,洞察先机”?苏璃心中了然,她何曾给过李靖什么密旨预警?这分明是李靖在投桃报李,以一场实实在在的军功,为她这个新帝的权威,镀上一层“天命所归”、“英明神武”的金身!他将胜利的根源归功于皇帝的“远见”,这是在用最硬核的方式,向天下宣告他对新朝的拥戴,其效力远超千万句空洞的效忠誓言。
“好!好一个李靖!好一个永镇北疆!”苏璃合上奏报,声音中带着一丝难得的激昂,“程怀亮!”
“臣在!”程怀亮立刻出列。
“将此捷报,连同李爱卿的奏章,即刻抄录,以八百里加急,发往各藩镇、各边防重镇,以及……所有三品及以上官员府邸!朕要让天下皆知,我大周将士之勇武,亦要让他们知道,这胜利从何而来!”
“臣遵旨!”程怀亮精神大振,他立刻明白了苏璃的用意。这是要将李靖的效忠和这场大捷的功劳,最大化地利用起来,形成一股无可阻挡的舆论洪流。
很快,捷报的内容,尤其是李靖最后那几句点睛之笔,如同长了翅膀一般,飞向了帝国的四面八方。
各地的节度使、都督、将军们,接到这份抄送的捷报时,心情各异,但最终都化作了同一个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