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市场潜力不小(1 / 2)

对方吐了口烟,悠然道:“当然是自己开厂。

大陆建厂成本低,十几万就能搞定厂房,再加十几万买设备。

工人工资也便宜,三十万就能开个小厂。

要是资金充裕,规模还能更大,毕竟东南亚市场潜力不小。”

严宽迟疑道:“可您刚才不是说可能会亏钱?”

“你要明白,东南亚市场只是其中一个选择。

大陆的市场更为广阔。

当然,这取决于你的能力,能否把品牌做起来。

如果做得好,肯定不会亏本。

但要是不会宣传,那些衣服生产出来,就只能堆在仓库里发霉。”

“原来如此!”

严宽点了点头,陷入沉思。

他经商已有十年。

这十年来,他借着香江市场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不少财富。

如今,他的账户里有五十万港币现金。

另有三十多万的股票资产。

再加上名下的商铺,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

但他意识到,在香江这个地方,自己的资产根本不算什么。

距离真正的衣食无忧还差得远。

因此,他必须继续奋斗。

然而,眼见越来越多人投身商海,未来的竞争只会愈加激烈。

赚钱恐怕也会越来越难。

必须另寻出路。

刚才那位小老板的话,让他看到了一条新路。

如果这条路能走通,即便生意不能大红大紫,至少比现在强得多。

犹豫片刻后,他暗暗下定决心——

一定要去大陆开一家工厂。

规模不必太大,能满足生产需求即可。

况且……他手底下还有几家商铺从他这里进货。

如果这些商铺能帮他铺货,再把价格压低三分之一呢?

这不就是现成的市场吗?

再发展一些新客户,生意不就好起来了!

严宽的选择,让他的身价后来暴涨至数亿港币。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但不得不承认,真正有想法并付诸行动的人——

未必百分之百成功。

可如果不去尝试,失败的概率就是百分之百。

随着香江的发展,商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不少人开始转向大陆进货,为了保证质量,他们绞尽脑汁,将香江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都带了过去……

……

商家们积极备货,以充足库存迎接年货节。

而香江市民则摩拳擦掌,攥紧青山集团的优惠券,等待年货节拉开帷幕。

腊月十五,香江年货节正式启动。

当天虽非假日,但前来购物的人群依然络绎不绝。

一些媒体原本打算采访年货街商家备货情况,却未能如愿。

记者转而将镜头对准外围驻足观望的市民,他们脸上写满困惑。

记者问道:“每年年货节都吸引大量顾客,今年似乎格外热闹。

你们是来买年货的吗?”

“是啊!”

“为什么不进去呢?”

市民苦笑着回答:“我身体不好,挤不动。

先等等,等人少些再进去。”

“往年也这样吗?”

“前两年还好,后来年货节总是人山人海。

可离过年还有半个月,这么早囤货,不怕年前就吃光吗?”

记者忍俊不禁——对方似乎没意识到自己也属于“提前采购”的一员。

香江年味浓郁,大家自然忍不住抢先购置。

何况家电之类的商品,现在还能精挑细选,临近春节根本抢不到。

“能冒昧问个私人问题吗?”获得许可后,记者继续:“您每年在年货节大概消费多少?”

市民踌躇片刻,不好意思地说:“说不准……看到喜欢的优惠商品就停不下来。

第三次年货节时,我花了五千港币,相当于半年工资。”

“觉得值得吗?”

“当然!平时买要八千港币,那次省了三千。

而且这些东西带给全家欢乐,是金钱换不来的。

对了,必须感谢一个人——”

“是林先生吧?”

“没错!没有他创办年货节,我们哪能享受这些年味和优惠?林先生对我们老百姓的帮助太大了!你们媒体该多报道他。”

“您说得对,这确实是林先生的功劳……”

1692年,记者先后与三位人士交谈,耗时一个多时辰,入口处的人流才消退半数。

此刻步入其中,已不似先前那般摩肩接踵。

但年货街的各家商铺却迎来空前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