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决定适当让利(1 / 2)

“等?那这段时间的损失谁来负责?”祁德尊失望地看向总经理,沉思片刻后突然说道:“既然无法扭转局面,不如我们也加入其中?”

距离春节仅剩四天。

此刻若能在年货街摆摊售货,必然能挽回部分损失。

关键在于,摊主们是否接受香江市民手中的购物券。

祁德尊深思熟虑后,决定适当让利。

倘若香江市民认可这些地摊商品,未来形成品牌效应,英国资本在香江的立足之地恐怕不保。

因此,让利势在必行。

打定主意后,祁德尊立即驱车赶往林朝羽处,表明想在年货街设摊的意愿。

“在年货街销售没问题,但祁德尊先生必须遵守我们的规则,还需缴纳摊位费。

费用从五百到一万港币不等,对您来说不值一提。

这是年货街的规矩,请您过目。”

祁德尊爽快地签下合约。

“林先生的信誉,我信得过,合作愉快!”

既然无法撼动,不如顺势加入。

这并非祁德尊的本意,只是形势所迫。

而对于林朝羽而言,对方身份并不重要。

只要遵守规则,避免恶性竞争,祁德尊的加入只会让年货节更热闹。

同时,这也能推动旗下上市公司市值攀升。

无论如何,对他都是有利无弊。

签约后,林朝羽叫来许漫丽:“和记洋行刚与我们达成协议,将在年货街设摊。

通知《大明报》,明天刊登这条消息。

另外,我稍后会联系会德丰洋行的老马登和太古洋行的威廉,这件事也安排报道。”

“明白。”

许漫丽迅速记录并着手安排。

片刻后,她返回办公室汇报:“林董,《大明报》记者请求专访,您是否接受?”

“可以,同时邀请《经济日报》《青山日报》《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参与。

年货节的热度只是开始,香江的未来需要市民重拾信心。

把今年的计划拿给我,并通知各部门经理,一小时后开会。”

在林朝羽崛起之前,香江的工厂大多由英国资本掌控。

华资工厂虽有,但产品廉价,对经济推动作用有限。

如今形势已然不同,林朝羽的崛起让香江部分工业落入其掌控之中,他还大力扶植了众多企业的发展。

这使得华人工厂的实力日益增强。

目前香江的华人工厂已占据全港工厂总数的三分之一,然而终究难以独自支撑起整个香江的经济命脉。

这些工厂在工艺水平、技术实力以及盈利能力方面,始终无法与英国资本相抗衡。

加之工人福利待遇的不断提升,更给华人工厂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

尽管林朝羽持续给予扶持,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必须制定一项宏大的发展战略,才能真正推动香江工业的复兴。

年货节的成功举办无疑开了个好头,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创新举措来激发经济活力。

林朝羽正考虑将部分人口迁移至海南,借助二汽的发展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同时他也计划在香江设立汽车零配件加工厂,但这最多只能创造几千个工作岗位。

此外,林朝羽还规划建设大型主题乐园发展旅游业,他手中储备的土地资源足以支撑这样的项目。

不过这些举措都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香江亟需一个能真正支撑整个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还要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虽然有人建议发展加工制造业,但林朝羽认为香江地域狭小,工厂与居民区难以区隔,长远来看会影响城市品质。

在内部会议上,各方提出了多种发展建议:有主张利用香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运输业;有建议依托东南亚核心地位重点发展金融业;还有提出要发挥宜人气候优势打造旅游城市......但这些方案都未能触及问题本质,最终讨论无果而终。

尽管如此,林朝羽仍敲定了几个重大投资项目,计划今年启动,总投资额高达五十亿港币。

在下午的记者会上,各路媒体齐聚青山大厦。

当林朝羽现身时,记者们纷纷提问:林先生,年货节的创意源自何人?这种销售模式不仅创下销售奇迹,更让华人群体感受到浓郁的年节氛围,实在是个绝妙的主意。

请问八千万销售额是青山集团旗下商户的成绩,还是整个年货节单日的总销售额?林先生......

林朝羽调整了一下话筒的位置,清了清嗓子,随后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保持安静,我才会回答你们的问题。”

记者们迅速安静下来。

林朝羽继续说道:“提问要有秩序,我会逐一回应。

如果有人不守规矩,随意插话,我会让保安请他离开。”

他没有再多说废话,直接宣布:“现在可以开始了。”

十几名记者纷纷举手示意。

林朝羽指向《大明报》的记者:“你先问吧。”

记者们的问题大同小异,基本围绕年货节火爆的原因展开。

当得知这一创意来自林朝羽和罗向迪等人时,记者们纷纷称赞林朝羽是华人的骄傲,不仅让大家感受到浓厚的年味,还提供了丰厚的福利。

面对赞誉,林朝羽却谦逊地回应:“年货节的盛况确实超出我们的预期。

最初我们预估每日客流量最多几百万,是香江市民的热情促成了这一局面。

真正推动年货节成功的并非我个人,而是大家的需求。

我所做的微不足道。

不过,我要宣布一个好消息:经过协商,和记洋行、会德丰洋行和太古洋行也将加入年货街,并继续适用购物券。”

“林先生,这个消息属实吗?三大洋行真的会参与?”

“当然。”

“这一定是林先生努力促成的成果,我代表香江市民感谢您的付出……”

关于林朝羽的采访,所有媒体都将其作为头版头条报道。

与年货街的热度相比,他的另一项计划——五五零五计划,更是让香江的下岗工人看到了希望。

该计划的核心是在未来五年内,由青山集团牵头,投入五十亿港币,创造五万个就业岗位。

这一消息引发的关注丝毫不亚于年货节,市民的讨论焦点也随之转移。

“还是林先生大气,随手就是五十亿的投资,还要解决五万人的就业。

这样有担当的企业家实在难得,比那些英国商人强太多了。

听说英国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发现香江无利可图,就甩手走人,连工人的补偿金都赖掉。

这些洋鬼子果然没一个好东西,还是咱们华人企业家可靠,像林先生这样的,简直是华人之光!

说得对!林先生为香江付出了多少心血。

他自掏腰包发购物券提振市场,每兑一张都要往里贴钱。

现在又砸五十亿港币安置下岗工人,这样的善心人上哪儿找?

具体项目还没公布,我猜多半是建工业园。

咱们华人就该争口气,把洋人手里的厂子都盘下来自己经营。

这可是翻身的好机会,必须把握住!

五五零五计划的影响力远不止民间。

三大洋行的高管看到新闻时全都傻了眼。

他们原以为香江已经没落,撤离是明智之举。

但华人企业的崛起只是部分原因——英国工业早被德法甩在身后,技术落后导致产品失去竞争力。

加上华人地位提升推高用工成本,多重因素逼得他们不得不撤。

如今这剂强心针打得他们措手不及,香江经济眼看要复苏,撤还是不撤?高管们陷入两难。

港督府的反应同样精彩。

提振经济本是他们的职责,可各种政策轮番上阵都不见效。

没想到林朝羽一出手就是五十亿,直接解决就业难题。

港督戴麟趾亲自致电,盛赞林朝羽对香江的贡献。

......

林朝羽最近忙得脚不沾地,但再忙也雷打不动准时下班,回家绝不谈公事。

有急事?找王荣去——这位公司最高分红获得者本就该多担待。

来,让爸爸抱抱!每天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把孩子搂在怀里逗弄,想爸爸没有?给爸爸笑一个!今天有没有听 话呀......

林朝羽总爱重复同样的话,却从不觉得厌倦。

和儿子嬉闹片刻后,他又将女儿搂进怀里。

“你和哥哥谁更乖呀?笑得这么甜,是不是想爸爸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