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的,放轻松。
林朝羽淡定地回答:要对自已有信心。
作为重生者,林朝羽很清楚未来的远东交易所将会后来居上,完全碾压现在的香江证券交易所。
即便眼下不如意,他也坚信将来必定会成功。
是不是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还是说部分香江股民对我们缺乏信任?在交易大厅的会客室里,李福兆显得有些焦虑。
信誉是需要时间慢慢建立的。
林朝羽从容不迫地说:我们才刚刚起步,现在只有一家上市公司,不用着急,慢慢来。
李福兆无奈地点点头:看来也只能这样了。
然而到了中午,情况突然出现转机。
大批香江市民突然涌入远东交易所,争相购买股票。
这突如其来的景象让交易所工作人员都大吃一惊。
最特别的是,这些人似乎对股票并不太了解,他们只知道持有股票就能参与分红。
从穿着打扮来看,这些人大多是普通工人。
中午时分,九龙湾工业区和浪澄湾工业区的工人们纷纷涌来,上午忙于工作的他们此刻成群结队地出现在交易所。
罗向笛面露惊讶,望向林朝羽问道:“林先生,这是?”
“应该是工人们来了。
”林朝羽微微一笑,语气平和,“我在园区里简单介绍了股票机制,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感兴趣。”
放眼望去,人群浩浩荡荡,足有数千之众。
“买股票!向笛实业可是专门生产玻璃的,之前给手表供货,现在不仅供应林先生的手表,还为日本市场生产,肯定赚钱!”人群里有人高声喊道,“等年底财报一出,咱们就赚大了!”
“我买!3.7港元一股,便宜,给我来十股!”
工作人员一时愣住,从未见过如此场面,手忙脚乱地开始办理手续。
购买股票并非简单交易,还需注册账户,流程较为繁琐。
午间,人群陆续散去,有人心满意足地离开,有人未能如愿,打算晚上再来。
“现在来的主要是工人们。
”林朝羽摊了摊手,略带无奈地说道,“看来交易所得延迟关门,晚上肯定还有一批人。”
李福兆点头赞同:“好,那就等到晚上,看看情况如何。”
罗向笛心情大好。
此前他还担忧股票无人问津,如今却难掩激动。
至少,股票卖出去了,这才是关键。
林朝羽轻叹一声。
这些香江市民对股市的了解尚浅,如同早年内地股市初创时,近乎白送的股票最终让持有者大赚特赚。
而眼前这批人,他预见必将成为新的财富群体。
至于暴富之后,他们是否愿意继续工作,能否保持进取心,便是后话了。
时代总会赐予某些人一夜暴富的机遇,运气有时就是如此奇妙。
林朝羽对此并不在意,工人不愿留下便随他们去,招工并非难事,况且随着股市逐渐稳定,暴富的机会已不多见。
未来还将经历数次股灾。
当晚,更多工人涌入股票交易市场,掀起新一轮抢购热潮。
向笛以每股3.70港元的价格发行1亿股,短短三日便售罄,罗向笛成功筹集3.7亿港元资金。
不过股价整体波动不大,因工人只买不卖,市场并未出现剧烈变化。
远东交易所这一仗打得漂亮,林朝羽推出的向笛实业正式走上正轨。
随后,他有意隐瞒工人购股的事实,重点宣传远东交易所的火爆场面,同时加速安排其他企业上市,旨在激活交易所的流动性。
这一消息震动整个香江,让那些等着看笑话的人哑口无言。
远东交易所的强势开局不仅吸引了其他证券机构的关注,也令部分香江股民开始重新审视向笛实业的价值。
什么?钮壁坚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读完报纸后,他冷笑一声,对秘书说道:林朝羽真是能编故事,居然让自家工人来买股票!
秘书恭敬地提醒:钮壁坚先生,接下来还有记者采访。
知道了。
钮壁坚点点头,心中却涌起一阵烦躁。
这个由华人创办的远东交易所,难道真要超越香江证券交易所?
面对记者时,钮壁坚只是敷衍了事。
他现在更关心的是如何维持怡和洋行和置地集团的股权稳定。
怡和洋行和置地集团都是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钮壁坚勉强笑道,我们将继续为香江市民提供优质服务。
当记者问及对远东交易所的看法时,钮壁坚面色略显阴沉。
钮壁坚冷哼一声,慢条斯理地说道:远东交易所能有什么前途?我刚听说他们上市的第一支股票,居然是林朝羽动员工人去买的!
这种交易所能撑多久?我看迟早完蛋。
林朝羽确实有两下子,但我还是不看好他能把远东交易所做起来。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香江证券交易所!钮壁坚胸有成竹地说。
远东交易所一旦发展起来,势必会冲击四大洋行的股价。
香江股民就这么多,资金要么流向香江证券交易所,要么流入远东交易所。
四大洋行都在香江证券交易所上市,资金集中才能推高怡和洋行和置地集团的股价。
公开场合下,钮壁坚自然要贬低远东交易所。
我看向笛实业很快就要跌破发行价,这家公司根本不值这个价。
倒是林朝羽的青山集团够资格上市,向笛实业算什么东西?听都没听说过!
这番话再度掀起香江舆论风暴。
其他三大洋行心知肚明钮壁坚的用意:绝不能让远东交易所崛起。
香江股民资金有限,去了远东交易所就没钱在香江证券交易所交易了。
唱衰、打压是他们最直接的反应。
《明报》也发表评论,认为远东交易所不足为惧。
林朝羽却稳如泰山。
媒体宣传战?他手上有《大明报》这张王牌,完全不虚。
他先为向笛实业造势,一方面公布财报数据,另一方面安排人撰写了一篇类似后世软文的文章,讲述一块小小手表玻璃蕴含的高精尖技术,以及如何被日本卡脖子。
文章详细描写了罗向笛作为企业家,如何立志突破日本技术封锁,在研发过程中历经挫折仍坚持不懈的创业故事。
最终,罗向笛成功研发出这种玻璃,使香江自主掌握了这项技术并将其推广至全球。
报纸上的宣传文章着重描述了林朝羽在罗向笛陷入困境时的支持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