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秦朝我的皇后威仪天下 > 第70章 咸阳天泽:税册化粟润市井,囚旗承恩开广场

第70章 咸阳天泽:税册化粟润市井,囚旗承恩开广场(2 / 2)

张记布庄的老板,把分到的粟米放在柜台后的陶罐里,他对着陶罐看了半天,又走到门口,朝着吏部衙署的方向望了望,嘴里念叨着:“今年的收成要是好,就多捐些布给贫苦人家,也算是呼应上天的心意。”

刘婆的糖糕摊前,又围了几个孩子,这次她不仅给孩子们糖糕,还拿出少许粟米,让他们带回家,孩子们接过糖糕和粟米,笑着跑开,清脆的笑声在街巷里回荡。

挑担的货郎重新挑起担子,只是担子旁边多了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接来的粟米,他一边走一边吆喝,声音比之前更响亮,脚步也更轻快,像是有了使不完的力气。

吏部衙署里,官员们正在整理案几,原本堆满税册的地方,此刻只剩下少许粟米,李主事让人把这些粟米收集起来,送到城外的粥棚,给那里的饥民添份口粮。

王郎中坐在案前,拿起毛笔,研好墨,开始记录今天的事,他写道:“辰时一刻,吏部税册自行翻动,化金粉为粟米,洒向市井,百姓欢腾,官民同庆,此乃天恩眷顾,民心所向。”

负责誊写的小吏在一旁帮忙磨墨,看着王郎中写下的文字,小声说道:“要是以后每年都有这样的好事就好了。”王郎中放下毛笔,看着他说:“只要咱们为官清廉,体恤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比什么好事都强。”

小吏点点头,觉得王郎中说得对,他看着窗外的阳光,觉得今天的太阳比往常更温暖,衙署里的气氛也比往常更轻松。

市井里的人家,大多升起了炊烟,陶锅里煮着粟米粥,淡淡的米香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飘出,在街巷里汇聚,形成一股温暖的气息,让人闻着就觉得安心。

织补的妇人把粟米粥盛在粗瓷碗里,端给坐在门口的婆婆,婆婆接过碗,吹了吹,小口喝着,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妇人看着婆婆的模样,也拿起自己的碗,喝了起来,粥虽然简单,却满是幸福的味道。

穿着粗布衣裳的汉子,把粟米和家里仅有的杂粮放在一起,煮了一锅杂粮粥,他的妻儿围在灶台旁,等着喝粥,汉子看着妻儿期待的眼神,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心里暗暗发誓,以后要更努力劳作,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乞讨的老者,在街角找了个避风的地方,把粟米放在小锅里,用捡来的柴火煮着粥,周围的几个乞丐也围了过来,老者笑着说:“等粥煮好了,大家一起分着吃。”乞丐们纷纷点头,眼里满是感激。

吏部衙署的官员们,也在衙署后堂煮了粟米粥,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粥,讨论着今天的事,李主事说:“这场奇事提醒咱们,百姓的需求就是咱们的职责,以后在制定赋税政策时,一定要多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不能再让苛捐杂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

官员们纷纷表示赞同,王郎中说:“咱们可以派人去市井里看看,了解一下百姓的生活状况,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咱们帮忙。”大家都觉得这个提议好,决定下午就派人去走访市井。

粥喝完了,官员们又回到各自的岗位,只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心里也多了一份责任感,他们知道,这场税册化粟的奇事,不仅是上天的恩赐,更是对他们的警示。

咸阳城的街巷里,粟米的香气还在弥漫,百姓们的笑声也不时传来,大家都觉得,有了这场天恩,今年一定会是个丰年,日子也会越过越好,衙署前的青石板上,阳光洒下来,温暖而明亮,像是在为这片土地祝福。

5. 衙署议策恤民生,市井传恩话丰年

午后的吏部衙署,没了清晨的忙碌,却多了几分严肃,李主事召集了衙署里的主要官员,在正厅议事,案几上还放着早上收集粟米的陶罐,只是此刻里面已经空了。

“早上税册化粟,虽是天恩,却也暴露了咱们之前赋税政策的问题,”李主事坐在主位上,看着眼前的官员,语气严肃,“之前为了填补府库空缺,加征了不少苛捐杂税,百姓负担太重,这才让上天垂怜,用税册化粟来救济百姓。”

王郎中坐在一旁,点头附和:“李主事说得对,我上午去市井走访,看到不少人家连基本的口粮都成问题,有的甚至要靠乞讨度日,咱们要是再不改改赋税政策,恐怕会失了民心。”

其他官员也纷纷发言,有的说要减少苛捐杂税,有的说要核查府库,看看是否有贪污浪费的情况,议事厅里的气氛虽然严肃,却充满了为百姓着想的诚意。

市井里,税册化粟的事已经传开了,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茶馆酒肆,大家都在讨论这件奇事,一个说书先生甚至把这件事编成了段子,在茶馆里讲得绘声绘色,引来不少听众。

“话说辰时一刻,吏部衙署的税册突然活了过来,哗啦哗啦翻着页,还冒出金光,那金光化作粟米,飘啊飘,飘到了咱们市井里,百姓们伸手一接,嘿,那粟米还带着香气呢!”说书先生拍着醒木,声音洪亮,听众们听得入迷,不时鼓掌叫好。

茶馆里的茶客们,有的还拿出早上接来的粟米,向身边的人炫耀,有的则讨论着以后的日子,一个茶客说:“要是官员们能体恤百姓,以后不再加苛捐杂税,咱们的日子肯定能好起来。”周围的人纷纷点头,觉得这话在理。

街头的孩童们,也把税册化粟的事编成了童谣,一边跳皮筋一边唱:“税册册,变粟米,洒下来,养百姓,官也乐,民也笑,咸阳城,丰年到。”童谣的声音清脆,在街巷里传得很远。

吏部衙署的议事还在继续,官员们已经达成了初步共识,决定先派人核查近三年的赋税记录,看看哪些税种是不必要的,哪些税率过高,然后上报朝廷,请求减免。

“核查赋税记录是个细致活,得派细心可靠的人去做,”李主事看着负责掌管文书的吏员,“你挑选几个得力的手下,从明天开始就着手核查,一定要把每一笔赋税都查清楚,不能有遗漏。”

吏员连忙点头:“请主事放心,属下一定仔细核查,绝不辜负大人的信任。”王郎中又补充道:“核查的时候,也要去问问百姓的意见,看看哪些赋税让他们负担最重,这样减免起来才能更有针对性。”

官员们都觉得这个提议好,决定在核查赋税记录的同时,派人去市井各街巷走访,收集百姓的意见,确保新的赋税政策能真正惠及百姓。

市井里的摊贩们,也因为早上的粟米生意好了不少,张记布庄的老板,把“天恩化粟,布价优惠”的牌子挂在了门口,不少百姓看到牌子,都走进店里挑选布匹,老板忙得不亦乐乎,脸上却满是笑容。

刘婆的糖糕摊前,也多了不少客人,有的客人是特意来买糖糕,顺便听听税册化粟的事,刘婆一边卖糖糕,一边跟客人聊着天,说:“这粟米是上天的心意,也是官老爷们开始体恤百姓的信号,以后咱们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挑担的货郎,也把早上接来的粟米分给了一些贫苦人家,人家要给钱,他却摆手说:“这是上天的恩赐,我不能收钱,你们拿着好好过日子就行。”贫苦人家纷纷感谢,货郎的心里也暖暖的。

夕阳西下,咸阳城的街巷里渐渐安静下来,百姓们大多回到了家里,准备晚饭,陶锅里煮着粟米粥,空气中弥漫着米香,大家都在期待着,期待着官员们能真的改变政策,期待着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6. 核查赋税寻弊病,走访街巷听民声

第二天一早,吏部衙署的吏员们就开始忙碌起来,负责核查赋税记录的吏员,从库房里搬来了近三年的赋税文书,堆在案几上,文书比之前的税册更规整,用棉线装订,纸页也更厚实。

“咱们从第一年开始查,先看每种赋税的征收依据,再看实际征收数额,对比一下府库入账,看看有没有差额,”吏员头目对着手下的人说,手里还拿着一个算盘,准备随时计算。

手下的人纷纷点头,开始翻阅文书,有的负责记录税种,有的负责核对数额,有的则用算盘计算差额,议事厅里只剩下翻页声和算盘声,气氛严肃而认真。

李主事也时不时过来查看,看到吏员们认真的模样,心里很是满意,他对吏员头目说:“一定要仔细,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要是发现有贪污或者滥征的情况,一定要及时上报。”

与此同时,负责走访市井的官员也出发了,王郎中带着两个小吏,先去了城西的贫民区,那里的房屋大多是土坯房,街道也比较狭窄,早上的阳光刚照到巷口,就被房屋挡住了大半。

他们走到一户人家门口,看到一个妇人正在搓麻绳,门口的陶罐里还放着少许粟米,王郎中走上前,客气地问道:“这位大嫂,我们是吏部的官员,想问问你家的赋税情况,不知你方便吗?”

妇人停下手中的活,抬头看了看王郎中,又看了看他身后的小吏,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官老爷有话就问吧,俺知道的都告诉你们。”王郎中连忙道谢,开始询问妇人家里的赋税负担。

妇人说,家里有三口人,丈夫是个脚夫,靠帮人搬运货物挣钱,每年除了要交田税,还要交人头税、盐税,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杂税,有时候丈夫挣的钱还不够交税,只能靠借高利贷,日子过得很艰难。

核查赋税的吏员们,在翻阅文书时发现了问题,第一年的盐税征收数额比规定的高出了三成,而且没有任何征收依据,吏员头目连忙把这个情况记录下来,打算上报李主事。

“你们看,这盐税的记录很模糊,只写了征收数额,却没写为什么要多征,”吏员头目指着文书上的记录,对身边的人说,“而且府库入账的盐税数额,比实际征收的少了一成,这中间的差额去哪了?”

手下的人也觉得不对劲,有的说可能是地方官员贪污了,有的说可能是计算错误,吏员头目摇了摇头:“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得查清楚,这关系到百姓的利益,也关系到朝廷的名声。”

他们继续翻阅文书,又发现了几处类似的问题,有的杂税根本没有朝廷的批复,是地方官员私自加征的,有的赋税征收数额与府库入账差额很大,吏员们把这些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准备汇总后上报。

王郎中在贫民区走访了好几户人家,发现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赋税负担太重,尤其是各种杂税,让百姓苦不堪言,有的人家甚至因为交不起税,把田地卖了,只能靠乞讨度日。

他们走到一个破旧的院落前,看到一个老者正在劈柴,院子里的土坯墙已经塌了一角,王郎中走上前,跟老者打招呼,老者放下斧头,叹了口气:“官老爷是来问赋税的吧?俺家的田地都卖了,没田可种,也没税可交了。”

王郎中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他问老者:“那您现在靠什么生活?”老者说:“靠给人劈柴、挑水挣点小钱,有时候也能接到官府发的救济粮,昨天还接了上天送来的粟米,日子还能过下去。”

王郎中又问了老者对赋税政策的意见,老者说:“俺也不懂什么政策,就希望官老爷们能少征点税,让百姓能有口饭吃,有田种,就知足了。”王郎中点点头,把老者的话记了下来。

傍晚时分,核查赋税的吏员们和走访市井的官员都回到了衙署,他们把发现的问题和收集到的意见汇总起来,上报给了李主事。

李主事看着汇总上来的材料,脸色越来越严肃,他对官员们说:“没想到咱们的赋税政策有这么多问题,私自加征、贪污税款,这些行为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还损害了朝廷的名声,必须严惩。”

王郎中也说:“百姓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少交税,能有口饭吃,咱们一定要尽快制定新的赋税政策,减免不必要的税种,严惩贪污腐败的官员,让百姓们能安居乐业。”

官员们纷纷表示赞同,决定连夜整理材料,第二天就上报朝廷,请求朝廷批准减免赋税和严惩贪官,衙署里的灯光一直亮到深夜,官员们忙碌的身影在灯光下晃动,像是在为百姓的未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