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的一封密信,如同在“云琰纸坊”这潭已被乱世搅浑的水中,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赵云那颗被压抑已久的建功立业之心,瞬间被点燃了!
“师姐!公孙将军邀我们共讨国贼!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赵云激动地在屋里走来走去,脸上泛着红光,“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岂能一辈子窝在这纸坊里,与笔墨打交道?”
蔡琰看着兴奋不已的赵云,心情却复杂得多。她理解赵云的心情,乱世已至,好男儿志在四方。但她也深知战争的残酷和前途的凶险。纸坊是他们辛苦创下的基业,是安身立命之所,岂能说弃就弃?
“赵师兄,稍安勿躁。”蔡琰示意赵云坐下,给他倒了杯水,“从军讨董,确是义举。但此事关系重大,需从长计议。公孙将军远在关东,我们对此番诸侯会盟的详情、联军实力、乃至公孙将军军中情况,均一无所知。贸然前往,恐非良策。”
她顿了顿,继续分析道:“再者,纸坊是我们的根本。如今洛阳大乱,董卓暴虐,纸坊经营艰难,但毕竟根基在此。若我们全都离去,这纸坊怎么办?这些跟随我们多年的伙计工匠怎么办?”
赵云闻言,冷静了一些,但眼中的火焰并未熄灭:“师姐说得有理。可是……如今董卓的兵天天来骚扰,强征强要,这纸坊还能开下去吗?与其在这里受窝囊气,不如去战场上真刀真枪干一场!至于纸坊和伙计们,我们可以妥善安排。愿意跟咱们走的,一起走!不愿意的,多发些安家费,让他们自谋生路。”
就在两人商议未定之际,关于关东联军的确切消息,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传入洛阳,虽然经过董卓势力的封锁和扭曲,但大致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关东各州郡的刺史、太守,对董卓的倒行逆施忍无可忍,终于联合起来了!盟主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渤海太守袁绍!参与会盟的,包括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十几路诸侯!声势浩大,号称数十万大军!联军在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会师,誓师讨董,发布檄文,历数董卓罪状,天下震动!
就连远在北平的公孙瓒,也亲自率领着威震塞北的“白马义从”,南下加入了讨董联军!
这些消息,如同给沉闷压抑的洛阳注入了一丝活力(虽然是被严密封锁的活力),也在赵云心中添了一把火。
“师姐!你听!袁本初为盟主!公孙将军的白马义从也来了!这么多英雄豪杰都起来了!这是大势所趋啊!”赵云指着窗外,虽然看不见联军,但仿佛能感受到那冲天的杀气,“我们此时不去,更待何时?”
恰在此时,公孙瓒的第二封密信,通过秘密渠道送到了。信中除了再次表达邀请之意外,还附上了一份相对详细的联军情报和进军路线图,并承诺若赵云蔡琰来投,必以重任相待。信中还提到,联军士气高昂,初战告捷,已逼近汜水关,兵锋直指洛阳!
这封信,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蔡琰仔细阅读着信中的内容,尤其是关于联军规模和前期战果的部分,心中渐渐有了决断。她抬头看向赵云,发现他也正目光灼灼地看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