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对外沉默,以静制动。停止一切收回传单的行动,对外界的流言蜚语不予置评,不辩解,不争论,避免越描越黑,落入对方圈套。纸坊照常营业,态度从容。
第三,加固防线,以防不测。赵云进一步加强工坊的戒备,尤其是夜间巡逻,防止有人趁乱搞破坏。
接下来的两天,是极其难熬的。外面的谣言愈演愈烈,各种难听的话都传了出来。纸坊的生意一落千丈,门可罗雀。偶尔有老主顾上门,也是神色尴尬,匆匆买了纸就走。卫仲道那边更是得意洋洋,据说在酒楼上公开饮酒庆祝,扬言要让“云琰纸坊”身败名裂。
然而,蔡琰和赵云谨记荀攸的嘱咐,咬牙坚持,对外界的风雨充耳不闻,内部管理井井有条。
就在第三天上午,形势突然发生了逆转!
首先,尚书台突然行文至御史台,就“民间匿名投书泛滥,扰乱视听,诬陷良善”一事提出质询,要求御史台彻查谣言源头,以正风气。虽然没有点名“云琰纸坊”,但矛头所指,不言而喻。
紧接着,太尉杨彪在一次朝会上,看似无意地提及“洛阳有商贾,以奇技造福文林,反遭小人嫉恨,诽谤中伤,此风不可长”,得到了几位清流官员的附和。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宫中传出消息,皇帝刘辩在翻阅用“云琰纸”誊写的奏章时,随口赞了一句“此纸甚佳”,被随侍的太监听到,迅速传开。
这几件事接连发生,虽然都不是直接为“云琰纸坊”平反,但传递出的信号却极其明确:朝廷高层关注此事,并倾向于认为“云琰纸坊”是被诬陷的!
舆论的风向,瞬间转变!
“听说了吗?尚书台和杨太尉都发话了!看来云琰纸坊是被冤枉的!”
“我就说嘛!蔡姑娘和赵掌柜不是那样的人!”
“肯定是有人眼红,故意造谣!”
“连皇上都夸他们的纸好呢!”
之前那些传得沸沸扬扬的谣言,在官方隐隐的定调和上层的好评面前,迅速失去了市场。人们开始同情“云琰纸坊”,谴责造谣者。
御史台的压力陡增。程御史本来就想草草结案,现在更是顺水推舟,很快宣布调查结束:“云琰纸坊”账目清晰,经营合法,所谓“举报”查无实据。至于匿名信,则定性为“奸人诽谤”,下令追查(当然,最终大概率是不了了之)。
笼罩在“云琰纸坊”头上的阴云,在荀攸暗中巧妙运筹下,迅速散去!
危机解除的那一刻,赵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蔡琰也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对荀攸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他们知道,这一次,他们不仅在明面上顶住了压力,更在暗处的较量中,凭借强大的盟友,赢得了一场至关重要的胜利!
然而,经过这次风波,他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这洛阳城中,仅有技术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可靠的政治靠山,再大的家业,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