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面中央,是简洁有力的“团结币”字样和面额数字。背景隐约勾勒出齿轮(代表工业)、麦穗(代表农业)和交叉的锤子与镰刀(代表工农联合)的图案,边缘则印着整合运动的徽记。
“这红色……”
塔露拉拿起这张粗糙却意义非凡的纸片,灰色的眼眸中映照着那抹暖红,
“很好。它代表着我们赤诚的心,也代表着我们用血与火争取来的新生。”
于是,一种红色的钞票,开始在根据地的核心层内部,被戏称为“红票子”或“红币”。
当第一批用简陋设备和特殊染料印制的“团结币”正式在启航村的“公社供销社”亮相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村民们好奇地围在供销社门口,看着货架上那些明码标价(标注着“红币”价格)的锄头、镰刀、布匹和盐块,议论纷纷。
“嘿!快看那钱!红的!”
“红票子!这颜色可真鲜亮!”
“用这‘红票子’就能换东西?真的假的?”
起初,人们还有些犹豫。但当第一个拿着参与修筑水渠获得的“红票子”津贴的民兵,成功地从供销社换到了一块厚实的棉布后,怀疑瞬间被兴奋所取代。
“红票子!真的能换东西!”
“这颜色看着就喜庆!比贵族老爷那灰扑扑的钱好看多了!”
“咱们整合运动,连钱都是自个儿的了!”
很快,“红票子”或“红币”这个带着亲切调侃意味的混名,就传遍了整个根据地。人们喜欢它的颜色,那红色让他们想起了整合运动的旗帜,想起了篝火,想起了一种与灰暗过去截然不同的、火热的新生活。
老农会小心地将卖余粮换来的几张“红票子”用手帕包好,塞进最贴身的衣兜里,感觉心里无比踏实。
工匠们领到用“红票子”支付的报酬,盘算着给家里的孩子添置些什么。
甚至连孩子们都知道,帮着村里干点零活,也能得到几张小面额的“红票子”,可以去供销社换一块糖,或者一支铅笔。
这抹流动在根据地里的红色,不仅仅是一种交易媒介,它更是一个符号,一个宣告。
它宣告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政权,如今,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经济血脉。
云凌站在供销社外,看着人们脸上那带着新奇、自豪和希望的笑容,看着那红色的钞票在人们手中传递,他知道,整合运动的根基,又向下深深地扎了一步。这条独特的红色金融血脉,正将分散的村庄和个人,更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真正的、牢不可破的经济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