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
故事讲完,“导师”会温和地看着克里斯滕,
“他们最终抵达了月球,创造了历史。但让他们被铭记的,不仅仅是那一步,更是他们在危机中,从未放弃过任何一个同伴。他们的科技是为了拓展‘人’的边界,而不是将‘人’作为达成目标的耗材。”
还有一次,当克里斯滕再次提及极端减重方案时,“导师”讲述了“旅行者”的童话(基于旅行者号金唱片)。他描述了两艘小小的飞船,如何承载着不仅仅是最尖端的仪器,还有记录着人类声音、图像、音乐与问候的“金色信件”,飞向无垠的星际空间。
“它们可能永远无法抵达另一个文明,”
“导师”说,
“但发送它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宣言:我们探索,我们好奇,我们渴望交流,我们珍视自己创造的美与文化。我们仰望星空,是为了带着我们作为‘人类’的全部——包括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情感、我们的艺术——去欣赏那片壮丽,而不是变成冰冷的、只会计算效率的机器,麻木地穿梭于宇宙之间。”
他总会总结道:
“克里斯滕,技术是手段,是工具,是让我们能走得更远的翅膀。但驱动这翅膀的,应该是我们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对同行的关怀、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将这份‘人性’之美展现给宇宙的渴望。失去了这些,就算我们抵达了星辰的尽头,那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不过是另一片冰冷的、毫无生气的荒漠罢了。”
这些寓言和童话,如同涓涓细流,潜移默化地冲刷着克里斯滕思想中那些过于尖锐和冰冷的棱角。
她开始意识到,塞雷娅的坚持不仅仅是出于保护她的安全,更是守护着某种更根本的东西。她也开始在自己的蓝图旁边,悄悄画上代表宇航员的小小简笔画,并在设计稿的角落,写下“安全冗余”、“紧急逃生”等词语。
塞雷娅将这些变化看在眼里。她虽然依旧无法完全信任那个戴着面具的神秘“导师”,但她不得不承认,他的这种方法,远比她单纯的强硬禁止更为有效。他正在用一种克里斯滕能够理解、甚至喜欢的方式,将“人性”的砝码,一点点地放入她那原本只追求极致效率的天平。
星空之路,不应只有冰冷的计算与燃烧,更应有温暖的人性与对生命的尊重作为底色。这一点,正通过一个来自异世界的寓言,悄然植入未来莱茵生命总辖的灵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