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智囊里的管理学 > 第617章 捷智之一《灵变》13 徐敬业

第617章 捷智之一《灵变》13 徐敬业(1 / 2)

徐敬业:唐代“少年险中求生者”!屠马腹避火,才智藏祸亦藏生机

徐敬业十多岁时,喜欢用弹弓打猎。他的祖父英公李积常说:“这孩子面相不好,将来会让我们家族满门抄斩!”有一次打猎,李积让徐敬业进树林里驱赶野兽,随后趁机顺风放火,想趁机杀了他。徐敬业知道无处可躲,就杀了马,剖开马腹躲了进去。大火过后,他浑身是血地站了出来,李积见状十分惊奇。

冯梦龙点评:大凡子弟中身怀不羁奇才的人,往往恃才放旷、不守军规,常常会给家族招来灾祸。就像徐敬业“破坏车辕”的不祥征兆,在童年时就已显现。英公明明知道他会成为家族的祸害,最终却没能除掉他——难道是终究舍不得他的才智?还是因为英公曾劝说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导致唐朝宗室子孙几乎被诛杀殆尽,上天特意让徐敬业来报复他?

诸葛恪有非凡的才能,他的父亲诸葛瑾叹息道:“这个儿子要么能让我们家族兴盛,要么会让我们家族满门抄斩!”后来诸葛恪果然因谋反被杀。隋朝的杨智积是隋文帝的侄子,他有五个儿子,却只教他们读《论语》《孝经》,不让他们结交宾客。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多读书、广交游,才能会因此更加出众,但有才能也可能招来祸患!”人们都佩服他的见识。

明朝弘治、正德年间,胡世宁有军事谋略。他担任江西按察使时,江西爆发盗贼之乱。正商议围剿事宜时,有军官前来拜见,恰巧胡世宁外出,军官就见到了他的小儿子胡继。胡继说:“士兵们平时没经过训练,怎么能随便去见我父亲呢?”(旁边批注:说话就透着不凡)军官跪下请教对策,胡继就详细讲解了军队进退、分合的战术。三天后,胡世宁回来检阅军队,对士兵的部署十分惊讶,回头问军官:“你不懂这些战术,是谁教你的?”军官如实回答。胡继起初不擅长读书,父亲一直把他当作愚笨的孩子而忽视,此时胡世宁叹息道:“我有这样的儿子,自己竟然不知道!”从此每次剿贼,胡世宁必定采用胡继的策略。胡世宁用兵十次失误不超过三次,而胡继用兵十次失误不超过一次。

后来胡世宁上书朝廷,请求用礼法约束宁王朱宸濠。胡继跪下劝阻:“奏疏递上去,一定会招来大祸!”胡世宁不听,果然被关进了监狱。胡继因为思念父亲,生病去世了。胡世宁的母亲却唯独不哭,说:“这个儿子如果活着,将来一定会造反!我们胡家就要灭亡了!”这位母亲也极具见识。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才智与祸福的博弈,关键在“控其度+明进退,奇才需礼法约束方避祸”

这段故事围绕“才智”与“祸福”展开,核心逻辑是“奇才自带锋芒,既能破局求生,也易因恃才放旷招祸;唯有以礼法约束、懂进退边界,才能让才智成为助力而非家族祸患”,可拆解为三层:

1.奇才的双重性:能破绝境,亦藏祸根

徐敬业在火海中屠马腹避险,胡继精准谋划剿贼策略,体现了奇才“临危破局”的优势;但徐敬业童年显露的不羁、诸葛恪的恃才骄纵,又预示了“才不束则致祸”的风险——才智本身无善恶,关键在如何掌控。

2.祸患的根源:恃才无度,缺乏约束

徐敬业、诸葛恪之所以招祸,核心是“有才却不受礼法约束”,恃才放旷而触碰底线;而杨智积刻意限制儿子的才识与交游,胡母预判胡继“有才必反”,正是看透了“无约束的才智易引火烧身”的本质。

3.避险的关键:懂进退,受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