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时期的子鱼、叔武案例,到战国廉颇、北宋王旦、明朝于谦,再到楚汉刘邦,历代破解“挟制困局”的核心思路高度一致——不直接与挟制者对抗,而是通过“消解人质价值”的方式,让对方的计谋不攻自破,体现了历史谋略的传承与复用。
二、核心启示:遇“挟制\/要挟”,别慌,用“断对方筹码+以假破真”破局
公孙申等人的谋略,对人际博弈、危机应对、谈判周旋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面对“恶意要挟”:别被对方牵着走,先断其筹码
若遭遇他人要挟(如职场中被同事用“曝光隐私”逼你让步、合作中被对方用“终止合作”要挟提不合理要求),别急于妥协。可像公孙申那样,制造“你的要挟对我无效”的假象——比如同事用隐私要挟,可表明“隐私曝光对我影响不大”;对方用终止合作要挟,可提前联系新合作方,让对方知道“失去你我也能正常运转”,筹码失效后,要挟自然落空。
- 谈判“反制挟制”:不纠结“人质\/利益”本身,攻其核心诉求
若谈判中被对方拿关键利益(如核心客户、重要资源)要挟,别纠结于“如何保住利益”,而是攻击对方的核心诉求。比如对方扣住核心客户逼你让利,可表明“我已准备好补偿方案,客户流失对我损失有限,但你失去合作机会损失更大”,让对方意识到“挟制无利可图”,反而会主动放弃要挟。
- 危机应对“沉住气”:用“冷静伪装”掩盖真实在意,争取主动
遇到关乎重要人或物的危机时,越冷静越能掌握主动权。比如家人被恶意纠缠要挟,别表现出“极度焦虑”,可假意“不在乎”,同时暗中收集证据、寻求帮助;公司核心数据被泄露要挟,别慌乱妥协,可表明“数据已备份,泄露影响可控”,先稳住对方,再寻找破局时机——过度在意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冷静伪装才能反制。
简单说就是:“遇到别人拿你在乎的人或事要挟时,最忌讳的就是慌了阵脚、急于妥协。要明白对方的底气全在‘你在乎’,只要能制造‘我不在乎、你的要挟没用’的假象,断了对方的筹码,就能轻松破解困局。”
【原文】公孙申
鲁成公时,晋人执郑伯。公孙申曰:“我出师以围许,示将改立君者,晋必归君。”故郑人围许,示不急君也。晋栾书曰:“郑人立君,我执一人焉,何益?不如伐郑而归其君以求成。”于是诸侯伐郑而归郑伯。
子鱼立而宋襄返,叔武立而卫成还,此春秋之已事,亦非自公孙申始也。国朝土木之变,也先挟上皇为名,邀求叵测。于肃愍谢之曰:“赖社稷之神灵,已有君矣!”虏计窘,竟归上皇。识者以为得公孙申之谋。
王旦从真宗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旦曰:“十日之内无捷报,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此又用廉颇与赵王约故事。大臣谋国,远虑至此,亦由君臣相得,同怀社稷之忧而无猜忌故也。
项羽欲烹太公。高帝曰:“我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愿分我一杯羹!”陈眉公谓太公以此归汉,亦孤注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