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智囊里的管理学 > 第571章 术智之三《权奇》08 公孙申

第571章 术智之三《权奇》08 公孙申(1 / 2)

公孙申:春秋“谋略高手”!围许示不急,以“弃君假象”破挟制困局

鲁成公时期,晋国人扣押了郑襄公。郑国大夫公孙申提议:“我们出兵包围许国,摆出要另立国君的样子,晋国人肯定会放回我们的国君。”

于是郑国人出兵包围许国,以此向晋国表明“我们并不急于救回国君”。晋国大夫栾书见状分析:“郑国人要是真立了新君,我们扣押着一个失去王位的人,有什么用呢?不如出兵攻打郑国,然后放回郑襄公,以此和郑国讲和。”随后,晋国联合其他诸侯攻打郑国,打完后就把郑襄公放了回去。

冯梦龙点评:

- 鲁僖公时,宋国公子子鱼被立为新君后,被楚国扣押的宋襄公得以返回;卫国公子叔武被立为新君后,被晋国扣押的卫成公也顺利回国。这都是春秋时期已有的先例,公孙申的计谋并非首创。

- 明朝“土木堡之变”时,也先挟持明英宗(上皇),提出各种难以揣测的无理要求。于谦(谥号肃愍)回应道:“托社稷神灵的福,我们已经有新君了!”也先的计谋因此落空,最终只能放回英宗。有见识的人认为,于谦这一招正是借鉴了公孙申的谋略。

- 北宋时,王旦跟随宋真宗前往澶州,雍王赵元份留守东京。途中雍王突然病重,真宗命王旦火速返回东京,代理留守事务。王旦临行前请求真宗召见寇准,等寇准到后,王旦问真宗:“如果十天之内没有前线的捷报,该怎么办?”真宗沉默许久,说:“立皇太子为新君。”这又是借鉴了战国时廉颇与赵王约定“若赵军失利则立太子”的旧例。大臣为国家谋划能有如此深远的考虑,也得益于君臣关系融洽,能共同为国家担忧而没有猜忌。

- 楚汉相争时,项羽想煮了刘邦的父亲太公来要挟刘邦。刘邦却说:“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要是一定要煮了你父亲,记得分我一碗肉羹!”陈继儒(眉公)认为,太公能因此平安回到刘邦身边,刘邦这招也是“孤注一掷”的策略——用“不在乎父亲安危”的假象,让项羽的要挟失去作用。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挟制人质”困局,关键在“断对方筹码,以假象破要挟”

公孙申及后续效仿者的破局智慧,核心逻辑是“看透‘挟制’的本质是‘人质有价值’,通过制造‘人质失效’的假象,让对方的要挟落空”,可拆解为三层:

1.看清挟制本质:人质的价值在于“对方在乎”

无论是晋国扣郑襄公、也先挟英宗,还是项羽拘太公,核心逻辑都是“利用对方对人质的重视,逼迫其让步”。一旦人质对对方“不再重要”,挟制的筹码就会失效,这是所有此类计谋的核心前提。

2.制造“弃质假象”:用“立新君\/表不在乎”断对方念想

公孙申“围许示立新君”、于谦“明说已有新君”、刘邦“愿分羹表弃父”,本质都是通过行动或言辞,制造“我们已放弃人质”的假象。让挟制者意识到“继续扣押人质无利可图”,甚至可能因“扣押无用之人”引发更大冲突,从而主动放弃要挟。

3.借鉴历史经验:“以假破真”是破解挟制的通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