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允则:北宋“隐形筑防”能臣!以巧计扩城备边,不动声色固国防
雄州北门外居住的百姓非常多,原来的瓮城(城门外的防御小城)特别狭窄。刺史李允则想大规模扩建北城,但当时宋朝与辽国签订了和约,担心扩建城池会引发事端,被辽人指责生事。
北门外有座东岳祠,李允则拿出白银打造了一个大香炉和其他祭祀器物,用鼓乐仪仗把这些器物送到祠中。当地百姓见状,纷纷争相捐献金银绸缎,导致祠中放松了戒备,结果这些贵重器物被小偷给偷走了。
李允则立刻悬赏重金捉拿盗贼,在各地张贴告示,抓捕得非常紧急,可过了很久都没抓到。于是他故意放出消息,说盗贼是从北边(辽国方向)来的,随后向辽国方面发文,声称要修筑城墙来保护东岳祠。没过十天,城墙就修好了——这就是现在雄州北关城的由来,辽国方面也没觉得奇怪。
城墙修好后,李允则又下令疏通护城河,修建月堤(防御用的弧形小堤)。每年春天,他都会举办修禊仪式(古代春日祈福活动),召集界河(宋辽边界河流)上的战船举行竞渡比赛,故意允许辽人前来观看,却让辽人不知道,这其实是在暗中训练士兵的水战技能。
雄州城北原来有很多陷马坑,城墙下还建有了望楼,能眺望十里远。自从宋辽停战和好后,没人敢再登上了望楼。李允则说:“南北已经讲和了,还留着这些东西干什么?”下令拆毁了望楼、填平陷马坑,把这片地改成了各军的菜园。他还派人挖井、疏通沟渠,划分田畦,修筑矮墙,在里面种上荆棘,这片土地反而变得更加险要难行。
接着,李允则整治城内街巷,把城北的佛塔迁移到北原上,雄州百姓每天都能登上佛塔,眺望到三十里外的景象。他又下令给安抚司:管辖范围内所有空地,全都种上榆树。过了很久,边境一带到处都长满了榆树。李允则对下属官员说:“这里长满榆树,适合步兵作战,不利于骑兵冲锋,我难道只是为了获取建造房屋的木材吗?”
冯梦龙点评:真正的智慧,藏于平凡细节
李允则不讲究官员的威仪排场,有时会步行出门,遇到可以交谈的百姓,就邀请对方坐下聊天,通过这种方式深入了解民情。
冯梦龙说:“这正是舜帝那样的大智慧。现在有些人把傲慢当作威严,把刚愎自用当作果断;手握千金,却买不到一个有谋略的臣子;手下有百万士兵,却找不到一个肯卖命的勇士;没事的时候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一旦有事就像老鼠一样逃窜。这样的人随处可见,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固边备防,关键在“藏军事于民事+以巧计掩实意”
李允则能在不引发宋辽冲突的前提下,悄悄强化边防,核心逻辑是“以民事为掩护、化军事行动于无形”的谋略智慧,可拆解为三层:
1.看透“宋辽和谈”的敏感局势:避“生事”之名,行“备战”之实
他深知宋辽和约的脆弱性,若公开扩建城墙、修筑防御工事,必然会被辽人视为“破坏和谈”,引发军事冲突。因此,所有军事防御行动都以“民事需求”为借口——借“护祠”扩建城墙,借“祈福”训练水战,借“种菜”改造防御地形,用看似无害的民生举动,掩盖强化边防的真实意图。
2.重构“防御体系”:化显性防御为隐性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