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智囊里的管理学 > 第517章 术智之一《委蛇》08 周忱&唐顺之

第517章 术智之一《委蛇》08 周忱&唐顺之(2 / 2)

周忱与唐顺之的行事逻辑,本质是“不拘泥于小节,以结果为导向”的大智慧,可拆解为三层:

1.借力破局:以“权宜之策”化解外部阻力

两人都面临“权臣当道、独木难支”的困境——周忱需借王振之力推行利民政策,唐顺之需借赵文华、严嵩的支持启用胡宗宪。他们不纠结于“讨好权臣是否失节”,而是主动适配规则,用“献毯”“行贿”“被举荐”等看似“不光彩”的手段,消除外部牵制,为目标推进铺路。

2.深谋远虑:“自污名声”是为引导民生、承担重任

周忱“捐粮旌门”“为子纳官”,并非真的贪图虚名,而是以自身为表率,引导百姓响应救灾;唐顺之“受严嵩举荐”,并非依附奸臣,而是为获得抗倭实权。他们都明白,个人名声远不及“纾解民困”“平定倭患”的大局重要,宁愿背负骂名,也要扛起责任。

3.区别“隐忍”与“同流合污”:看初心与目标

周忱、唐顺之、李东阳的“妥协”,核心是“以包容小人换大局稳定”,初心是为国为民;而纯粹的谄媚者(如赵文华),是为个人私利投靠权臣。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忍辱负重”,后者是“投机钻营”。

二、核心启示:遇“复杂困局”,别拘虚名,用“务实变通”谋大事

周忱与唐顺之的智慧,对职场攻坚、复杂项目推进、大局决策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职场遇“强势上级\/复杂规则”:适配规则,借力成事

若推进重要工作需依赖“风格强势的上级”或“有缺陷的规则”,别因“不愿妥协”放弃目标。可像周忱那样,用“适配对方需求”的方式(如按上级思路调整方案、主动对接关键资源)获取支持;若项目需跨部门协作,面对“难缠的合作方”,别纠结“谁对谁错”,可先满足对方合理诉求,消除阻力后再推进项目,避免因“争对错”误大事。

- 承担重任“不拘小节”:放下“完美执念”,以结果为导向

若想达成重大目标(如拯救公司危机、推动行业变革),别被“个人名声”“流程完美”束缚。可像唐顺之那样,哪怕“借助不认可的人”“采用不完美的方式”,只要能实现核心目标(如拯救百姓、解决核心问题),就可坦然为之。比如公司面临破产,需引入有争议但有实力的投资者,别因“投资者口碑差”拒绝,要以“保住公司、保住员工生计”为优先。

- 区分“务实变通”与“无底线妥协”:守初心,明边界

变通不是“同流合污”,需守住“目标正当”的底线——周忱的目标是“纾解江南民困”,唐顺之的是“平定倭患”,李东阳的是“保全国事”,他们的妥协都围绕“为国为民”的初心;若为个人私利(如升职、敛财)讨好权贵、突破底线,则是真正的“媚上”。职场中,可“适配规则”但不可“突破道德法律”,可“借力小人”但不可“助纣为虐”。

简单说就是:“成大事者,从不被‘虚名’‘小节’困住。面对复杂困局,要学会适配规则、借力破局,宁愿背负暂时的骂名,也要守住‘解决核心问题’的初心。纠结于表面的清白完美,而让大局崩坏,才是真正的不负责任。”

【原文】周忱唐顺之

周文襄巡抚江南日,巨珰王振当权,虑其挠己也。时振初作居第,公预令人度其斋阁,使松江作剪绒毯,遗之,不失尺寸。边批:传奇移此事于赵文华名下,遂千古笑端。振益喜。凡公上利便事,振悉从中赞之。江南至今赖焉。

秦桧构格天阁。有某官任江南,思出奇媚之。乃重赂工人,得其尺寸,作绒毯以进,铺之恰合。桧谓其詗己内事,大怒,因寻事斥之。所献同而喜怒相反,何也?谓忠佞意殊,彼苍者阴使各食其报,此恐未然。大抵振暴而骄,其机浅,桧险而狡,其机深;振乐于招君子以沽名,桧严于防小人以虑祸。此所以异与?

世之訾文襄者,不过以媚王振,及出粟千石旌其门,又为子纳马得官二事,皆非高明之举。愚谓此二事亦有深意。时四方灾伤荐告,司农患贫,而公复奏免江南苛税若千万,唯是劝输援纳为便宜之二策,公故以身先之。明示旌门之为荣,而纳官之不为辱,欲以风励百姓。此亦卜式助边之遗意,未可轻议也。

倭躏姑苏,戟婴儿为戏。唐公顺之时家居,一见痛心,愤不俱生。时督师海上者赵文华,严分宜幸客也。公挺身往谒,与陈机略,且言非专任胡梅林不可。赵乃首荐起职方郎中,视师浙直,因任胡宗宪。宗宪亦厚馈严相以结其欢,故无掣肘之虞,始得展布,以除倭患。

焦弱侯曰:应德顺之字。晚年为分宜所荐,至今以为诟病。尝观《易》之《否》,以“包承小人”为大人吉,甚且包畜不辞。洁一身而委大计于沟渎,固志天下者所不忍也。汉人有言,中世选士,务于清悫谨慎,此妇女之检柙,乡曲之常人耳。呜呼!世多隐情,惜已之人,殆难与道此也。正德时逆瑾鸱张,刘健、谢迁皆逐去,而李东阳独留,益务沉逊,时时调剂其间,缙绅之祸,往往恃以获免。人皆责东阳不去为非,不思孝宗大渐时,刘、谢、李同在榻前,承受顾命,亲以少主付之。使李公又随二人而去,则国事将至于不可言,宁不负先帝之托耶?则李义不可去,有万万不得已者。李晚年,有人谈及此,辄痛哭不能已。呜呼!大臣心事,不见谅于拘儒者多矣,岂独应德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