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智囊里的管理学 > 第367章 明智之四《经务》46 康伯可

第367章 明智之四《经务》46 康伯可(1 / 2)

康伯可:建炎年间“战略规划师”!提《中兴十策》救南宋,可惜遇昏官、晚节毁

建炎年间,宋高宗的朝廷驻扎在维扬(今扬州),康伯可献上《中兴十策》,条条都是救南宋的干货:

1.设坛明志,凝聚人心:请皇帝设祭坛,和大臣、军队一起穿丧服、军装,立誓一定要把被俘的徽宗、钦宗两位皇帝接回来,用“救回二圣”的目标团结所有人;

2.迁都关中,扎根抗金:建议把朝廷迁到关中(今陕西一带),在那里练兵存粮,号召河北、河东(今山西、河北)的抗金力量,制定雪耻计划——东南地区(今江苏、浙江一带)地势平坦,根本没法长期立足抗金;

3.打破常规,高效治国:暂时抛开繁琐的规章制度,搞“战时快速治理”,学汉朝的做法,选天下有本事的人每天陪在皇帝身边,一起讨论国家问题、了解地方实情,不搞官僚主义;

4.放权地方,联动抗金:河北没被金兵占领的州郡,朝廷别再派官员,让当地人自己推选首领,各自保卫家乡;再派两支军队驻守要害之地当支援,在滑州(今河南滑县)设“留守府”,统一传达号令,避免各自为战;

5.精简机构,省钱办事:裁掉太监、各部门、州县的多余官员,公文尽量简化,既节省财政开支,又提高办事效率;

6.大赦天下,广纳人才:发布大赦令,让百姓和官员重新开始,过去的过错不再追究;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只要有本事就破格提拔,用“不计前嫌、唯才是举”收拢人心;

7.善待南迁豪杰,化敌为友:北方人躲避金兵,带着整个州郡南迁投奔朝廷的,他们的首领都是豪杰,应该封他们当将帅,不能把他们当成盗贼对待,避免把盟友推成敌人;

8.改良保甲,组织民防:调整宋朝的“保甲法”,把山东、京东(今山东、河南东部)、两淮(今江苏、安徽北部)的百姓组织起来,平时务农、战时打仗,防备金兵突然进攻;

9.恢复漕运,保障后勤:研究汉朝、唐朝的漕运(粮食水路运输)办法,在江淮地区设置专门官员,负责把粮食运到关中,解决军队和朝廷的吃饭问题;

10.广开言路,招揽贤才:允许天下人提治国建议,地方州郡收到建议后当天就上报朝廷,皇帝亲自登记查看,给有本事的人更多当官的机会,避免人才被埋没。

可惜当时的宰相汪伯彦、黄潜善等人,根本没采纳这些建议,实在太可惜了!

冯梦龙点评:人无完人,别因晚节否定早年远见

要说明的是,康伯可后来投靠了奸臣秦桧,被提拔为台郎(中央官员),还专门给宋高宗和太后写宴乐歌词,完全丢了名节。但他早年献上的《中兴十策》,既端正又切中要害,就算是李纲(李伯纪)、赵鼎(赵元镇)这样的抗金名相,也未必能提出比这更好的策略——难道因为他后来做错事,就否定这些有价值的建议吗?

【管理智慧】

《中兴十策》的厉害,在于“既抓人心,又抓实干”

康伯可没只喊“抗金雪耻”的口号,而是从“凝聚人心”(设坛明志、大赦纳才)、“战略布局”(迁都关中、联动地方)、“后勤保障”(精简省钱、恢复漕运)、“民力动员”(组织民防、善待南迁者)四个维度,给出了完整的“中兴方案”。要是真能落实,南宋未必会一直被金兵追着打,可惜遇到了不作为的宰相,好策略全成了废纸。

一、核心逻辑:破解“国家危难、人心涣散”,别只喊口号,要“定目标、建体系、聚力量”

《中兴十策》能成为“救亡方案”,核心是三个“务实方向”:

1.定核心目标聚人心:用“接回二圣”“雪耻抗金”当共同目标,避免朝廷和百姓一盘散沙;

2.选战略要地建根基:放弃易攻难守的东南,选关中当根据地,有险可守、有粮可种,能长期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