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距离:把百里路程拆成无数个 “10 步” 或 “驿站段”,每人只负责一小段,不用走远路;
定标准:明确每人负重(4 斗 \/ 1 石)、每段距离(10 步 \/ 驿站间距),避免混乱;
保效率:“人不息肩、米不着地”,全程接力不耽误,比单人长途运输快得多。
这就像现在快递行业的 “分拣中心 + 网点配送”—— 不是一个快递员从发货地送到收货地,而是先到分拣中心(类似驿站),再分给各个网点的快递员送最后一程,既快又省劲。
二、核心启示:遇 “重活累活效率低”,别硬扛,要 “拆步骤、搞接力”
董博霄的思路放到现在也超实用,比如这些场景:
社区物资配送:疫情时社区要给老人送蔬菜包,一个人送全小区太慢。可以像董博霄那样,按楼栋分 “接力点”,志愿者每人负责 3-5 栋楼的配送,从仓库到接力点、再到住户家,接力传递,效率能翻倍;
工厂货物搬运:车间要把重物从仓库运到生产线,单人搬不动、走得慢。可以拆成 “短途接力”:几个人站成一排,每人传 10 米,重物像 “手递手” 一样传到目的地,又快又省力;
户外垃圾清理:景区山路长,清理垃圾靠人背下山太费劲。可以在沿途设 “垃圾接力站”,保洁员每人负责一段路的垃圾收集,到接力站后交给下一个人,最后统一运下山,效率更高。
简单说就是:“遇到‘量大、路远、负重’的活,别想着‘一个人干到底’,拆成小步骤、搞接力,每个人只干擅长的一小段,整体效率会远超想象。”
【原文】董博霄
董搏霄,磁州人,至正十六年建议于朝曰:海宁一境不通舟楫,军粮唯可陆运。濒海之人,屡经寇乱,且宜曲加存抚,权令军人运送。其陆运之方:每人行十步,三十六人可行一里,三百六十人可行十里,三千六百人可行一百里;每人负米四斗,以夹布囊盛之,用印封识,人不息肩,米不着地,排列成行,日五百回,计路二十八里,轻行一十四里,重行一十四里,日可运米二百石,每运可供二万人——此百里一日运粮之数也。
按:夫长陵北征时,命侍郎师逵督饷。逵以道险车载,民疲粮乏,乃择平坦之地,均其里数,置站堡;每夫一人运米一石,此送彼接,朝往暮来,民不困而食足。亦法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