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博霄:元朝 “军粮运输规划师”!靠 “十步接力法”,百里一天运 200 石粮
董博霄是磁州人,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他向朝廷提出了一个超实用的军粮运输方案。当时海宁一带没有水路,军粮只能靠陆路运输;而且沿海百姓常年遭遇战乱,实在经不起折腾,董博霄建议 “暂时让士兵负责运粮,别再加重百姓负担”,还设计了一套精准到 “每一步” 的陆运流程:
他把运输拆成 “短途接力” 模式:
每人每次只走 10 步,36 个人接力就能走 1 里地,360 个人能走 10 里,3600 个人就能完成 100 里的运输;
每个人用双层布囊装 4 斗米,袋子上盖官印封好,确保粮食不流失;
运输时 “人不停歇、米不落地”—— 前一个人走 10 步就把米袋交给下一个人,接力传递,全程不耽误;
按这个节奏,每天能完成 500 次接力,算下来一天能走 28 里地(其中 14 里是轻装赶路,14 里是负重传粮);
最终算下来,这套方案一天能运 200 石米,足够 2 万士兵吃 —— 这就是 “100 里路程当天运到” 的效率!
冯梦龙点评:明朝长陵北征时,师逵也用了类似思路
其实这种 “接力运粮” 的办法早有先例:明朝长陵(朱棣)北征时,曾派侍郎师逵负责督运军粮。当时路况险峻,用车运粮不仅效率低,还把百姓累得够呛,粮食也常短缺。
师逵借鉴了 “接力” 的思路:先找平坦的路段,按距离均匀设置 “驿站堡垒”;让每个民夫每次运 1 石米,到驿站后就把米交给下一个民夫,像接力赛一样 “此送彼接”—— 早上出发,傍晚就能往返,既没折腾百姓,军粮也供得上了。这和董博霄的方案,本质是同一个逻辑。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 “陆路运粮慢、耗人力”,别蛮干,要 “拆成短途、精准分工”
以前陆路运粮的难题,是 “单人长途负重”—— 一个人扛着粮食走百里,又慢又累,还容易损耗。董博霄和师逵的破局点,是把 “长途重活” 拆成 “短途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