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智囊里的管理学 > 第324章 明智之四《经务》03 朱熹

第324章 明智之四《经务》03 朱熹(2 / 2)

一、核心逻辑:对付 “歉年缺粮、丰年价贱”,别只靠官府囤粮,要 “藏粮于民 + 灵活调节”

朱熹的社仓法能成功,核心是抓住了 “粮食储备的本质是帮百姓”:

自愿借还:不强制百姓,让大家愿意参与,粮食能循环起来;

灵活计息:歉年减息、灾年免息,不让百姓雪上加霜;

民为核心:最终目的是让百姓有粮吃,而不是给官府创收。

陆象山和何良俊的补充,更是把这个逻辑补全:光靠百姓互助不够,得有官府的 “平籴仓” 稳物价;光靠政策不够,得有 “赃款买粮、以谷赎罪” 这样的硬办法保证粮源 —— 缺了任何一环,粮食储备都容易变成 “纸上空文”。

二、核心启示:遇 “民生储备难题”,别搞 “形式主义囤粮”,要 “建百姓能用上的机制”

朱熹的思路放到现在也超实用,比如这些场景:

社区粮食储备:别只靠社区仓库囤粮,不如搞 “社区互助粮仓”—— 居民丰收时自愿存粮,缺粮时低息借粮,社区再用公益资金补贴利息,让粮食能流转、真能用;

乡村防灾储备:村里可以用集体收益买粮,存到 “乡村应急粮仓”,遇到灾年给村民免费借粮,丰收后再还,还能允许轻微违规的村民 “以粮补过”,增加粮源;

企业应急物资:公司别只囤一堆用不上的应急品,不如搞 “员工互助储备”—— 员工家里有多余的物资可以寄存,需要时登记领用,既不浪费,又能真正应急。

简单说就是:“民生储备不是‘摆样子’,而是要让百姓在需要时能拿到、用得上。不管是社仓还是平籴仓,核心都是‘贴近百姓需求’,脱离了这个,再完善的制度也没用。”

【原文】朱熹

乾道四年,民艰食,熹请于府,得常平米六百石赈贷。夏受粟于仓,冬则加息以偿;歉,蠲其息之半,大饥尽蠲之。凡十四年,以米六百石还府,见储米三千一百石,以为“社仓”,不复收息。故虽遇歉,民不缺食。诏下熹“社仓法”于诸路。

陆象山曰:社仓固为农之利,然年常丰、田常熟,则其利可久;苟非常熟之田,一遇岁歉,则有散而无敛;来岁秧时缺本,乃无以赈之。莫如兼制平籴一仓,丰时籴之,使无价贱伤农之患;缺时粜之,以摧富民封廪腾价之计。析所籴为二,每存其一,以备歉岁,代社仓之匮,实为长便也。

听民之便,则为社仓法;强民之从,即为青苗法矣。此主利民,彼主利国故也。今有司积谷之法,亦社仓遗训,然所积只纸上空言,半为有司干没,半充上官,无碍钱粮之用。一遇荒歉,辄仰屋窃叹,不如留谷于民间之为愈矣。噫!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今之抚按有第一美政所急当举行者:要将各项下赃罚银,督令各府县尽数籴谷;其有罪犯自徒流以下,许其以谷赎罪。大率上县每年要谷一万,下县五千。两直隶巡抚下有县凡一百,则是每年有谷七十余万,积至三年,即有二百余万矣。若遇一县有水旱之灾,则听于无灾县分通融借贷,俟来年丰熟补还,则东南百姓可免于流亡,而朝迁于财赋之地永无南顾之忧矣。善政之大,无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