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战国 “粮食调控鼻祖”!靠 “平籴法” 让魏国富强,可惜被后世腐儒误解
战国时,李悝对魏文侯说:“要做好粮食价格稳定,必须仔细观察每年的收成,把年景分成上、中、下三种丰收,还有小、中、大三种饥荒:
上丰年(大丰收):一亩地的收成能达到平时的 4 倍,除去自家吃的,每户能余 400 石粮;
中丰年:收成是平时的 3 倍,每户余 300 石粮;
下丰年:收成是平时的 2 倍(原文 “自一” 为表述简化,实际指比常年多 1 倍),每户余 100 石粮;
小饥荒:收成只有平时的 1\/10,每户仅收 100 石粮;
中饥荒:收成 70 石;
大饥荒:收成只剩 30 石。
所以要按年景调整粮食收购:
上丰年,官府按每户余粮的 3\/4 收购,只留 1\/4 给百姓自己用,既不让粮食浪费,又能多囤储备;
中丰年,收购余粮的 2\/3;
下丰年,收购余粮的 1\/2;
一直调到百姓口粮刚够、粮食价格稳定就停手。
等到饥荒时就反向调配:小饥荒,把下丰年囤的粮拿出来卖;中饥荒,用中丰年的储备;大饥荒,用上丰年的储备粮低价出售。这样一来,哪怕遇到水旱灾害,粮食价格也不会暴涨,百姓不会逃荒离散 —— 本质就是 “拿丰年的多余粮食,补灾年的缺口”。”
这套 “平籴法” 在魏国推行后,魏国很快变得富强起来。
冯梦龙点评:“平籴法” 是常平仓、义仓的源头,后世腐儒却瞎批评
其实李悝的 “平籴法”,是后来常平仓(调节粮价的官仓)、义仓(救灾粮仓)的鼻祖。可后世有些迂腐的读书人,竟然拿 “尽地力”(让土地发挥最大产能)指责李悝,说他 “过度压榨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