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处理家事、人情纠纷,别死抠“该怎么样”,多问“当事人想怎么样”
蔡京在洛阳任职时,出了这么个事:有位母亲先后嫁过两户人家,两户人家都各有一个儿子。后来这两个儿子都当了大官,有了出息,就开始争着要接母亲去自己家养老,互不相让,最后闹到了官府。
负责处理这事的官员拿不定主意,没办法,就把案子上报给了蔡京。蔡京听完说:“这有什么难的?直接问老太太想跟谁过不就行了?”
就这么一句话,纠结半天的案子立刻有了结果——按母亲的意愿来,谁也没话说。
蔡京的聪明,在于“不纠结规矩,只抓核心——母亲的意愿”
别人都在琢磨“两家谁更该养”“按规矩该归谁”,把简单的事搞复杂了,蔡京却看透关键:养老妈不是“分财产”,核心是让母亲舒心。不管儿子官多大、理由多足,母亲想跟谁过,才是最该优先考虑的。
这招看似简单,却戳中了问题的本质——处理家事纠纷,比起死抠规矩、争输赢,尊重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往往能最快平息矛盾。
蔡京这招放到现在也特别实用:
- 家里遇到“老人该跟哪个子女住”“财产怎么分才公平”这类事,别只站自己角度争,先问老人的想法、当事人的意愿,比硬按“规矩”或“道理”分配更能让大家满意;
- 职场上遇到“合作方案选A还是b”“任务该谁来接”,要是两边各有道理,别硬拍板,不如问问直接相关的人“更倾向哪种”“能接受什么”,减少抵触情绪;
- 遇到容易争对错的小事,别纠结“谁对谁错”,先看“怎么选能让关键人舒心、让事情顺利推进”,反而能省很多麻烦。
【管理智慧】
一、蔡京的“家事破局逻辑”:不替人“算孝顺”,当事人的意愿才是核心
为啥执政官员搞不定?因为他们光盯着“俩儿子的条件”“世俗的规矩”,比如“老大官大,养妈有面子”“老二家近,照顾方便”,却忘了“养妈这件事,主角是老太太,不是儿子”。蔡京的聪明就在于:他没替老太太“选孝顺”,而是把决定权还给当事人——毕竟日子是老太太过,不是儿子们用来“装孝顺、撑场面”的,老太太想跟谁,谁才是真的“适合养妈”。
这放现在太常见了:生活里,子女总替父母“安排养老”,比如“我家房子大,你必须跟我住”“大城市医疗好,你得跟我去北京”,却没问过父母“你想在哪过”;职场里,同事总替别人“选方案”,比如“这个项目我觉得该这么做”“你该接这个任务”,却没问过对方“你想怎么推进”——最后闹得两边不开心,其实都是因为没抓对“谁是这事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