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智囊里的管理学 > 第218章 明智之一《知微》12 梅国桢

第218章 明智之一《知微》12 梅国桢(1 / 2)

梅国桢:遇套路别硬刚,用对方的招反制

少司马梅国桢(字衡湘,麻城人)担任三镇总督时,有个外族首领突然送来几镒铁,说:“这是我们沙漠里刚产出的新铁。”梅国桢一眼就识破:“肯定没这回事,他们就是想骗我放松铁器禁令!”

他表面上安抚了来使,把人打发走,转头就用这块铁铸了一把剑,还在上面刻了字:“某年某月某王赠铁”。接着他发公文通知边境各城:“外族已经能自己产铁了,以后不用再卖给他们铁锅。”

后来外族缺铁锅用,派人来求情,说按以前的惯例该给他们供应。梅国桢直接怼回去:“你们自己能产铁,不会自己打造吗?”外族使者急得大喊“我们根本没铁”,梅国桢就拿出那把剑给他看。使者当场磕头认罪,从此再也不敢跟梅国桢说一句谎话。

冯梦龙点评梅国桢的“暗防术”:打猎其实是摆阵

还有一次,梅国桢担任云中巡抚,正好遇到外族首领来求和,他就用“不折腾、稳得住”的方式应对。要是有中国人偷了外族的东西,他按律严惩;外族想在赏赐之外多要一根丝线、一粒粮食,也绝不给。

某天,梅国桢突然组织大规模打猎,到处插满旗帜,让将领们全都披甲随行,在大漠上比试射箭。当地县令觉得“农忙时候搞这个,会耽误庄稼”,心里纳闷却不敢说。

几天后,官兵抓到了外族间谍,从他嘴里得知:外族本来想入侵,可听说梅国桢这边防备严密,就中途放弃了。县令这才恍然大悟,对梅国桢佩服得五体投地。梅国桢的心思和谋划,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梅国桢的智慧,在于不被敌人的“小把戏”牵着走:外族想骗开铁禁,他就用“铸剑留证”反堵对方;外族想偷袭,他就用“打猎”的名义摆阵设防,既不打草惊蛇,又能震慑敌人。

不管是应对外人的算计,还是处理潜在的风险,别只想着“直接对抗”,先看清对方的目的,再用对方的证据、行动反过来制约,往往能更轻松地掌握主动权,还能让对方心服口服。

【管理智慧】

一、识破“新产铁”套路:不慌不忙留证据,反手堵死对方后路

匈奴献铁的小心思很明确:先谎称“自己能产铁”,让梅国桢放松铁禁,等之后缺铁器时,既能名正言顺要,还能偷偷买。梅国桢没被“新产”俩字忽悠,核心是抓准了“反常点”——匈奴一直缺铁,突然说能产,肯定有猫腻;更关键的是他“留了后手”:用对方送的铁铸剑刻字,等于把“对方的谎言”变成了“锤死对方的证据”,之后对方再耍赖也没用。

这就像现在有人跟你说“我有新渠道能搞到低价原料,你放宽点质检标准”,你别直接信,先收样留证,真发现是旧料,直接拿证据拒付——留后手的人,从来不会被对方的“套路”牵着走。

当代案例:企业防“供应商新料套路”,收样留证反杀,避免亏百万

某汽车配件厂的供应商突然说“我们研发了新原料,成本低还耐用,以后给你们供这种新料,价格不变”,还送了几块“新料样品”。配件厂老板老李没立刻答应,反而做了两件事:

1.证据:把样品送去检测,还在样品袋上贴标签“某年某月某供应商送‘新料’样品”,拍照存档;

2.试生产:先用少量“新料”做配件,结果发现强度根本不达标,跟旧料没区别,甚至更差。

后来供应商催着按“新料”结款(想暗地用旧料充新料骗钱),老李直接拿出检测报告和贴标样品:“这就是你说的‘新料’?检测结果还不如旧料,要么按旧料价结款,要么以后不合作了!”供应商没法抵赖,只能按旧料价结算,帮配件厂省了近百万损失。要是老李当时没留证据,直接信了“新料”说法,不仅要多花钱,生产的配件还可能出质量问题——梅国桢的“铸剑留证”,在商业里就是“收样存档、检测留痕”,关键时刻能救命。

二、用“赠铁剑”打脸:证据在手,对方耍赖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