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学朱胜非的思路,没说“不行”,反而说:“郑哥,您的情况我理解,不过免打卡得按流程来:第一步,我得查公司《考勤制度》,看有没有‘老员工免打卡’的先例;第二步,得您填《特殊考勤申请单》,找部门总监、分管副总、总裁签字审批——毕竟这是特权,得层层把关。”
老郑一听要查制度、走三层审批,先让hR查制度,结果hR回复“制度里只有‘工伤、孕晚期员工可申请弹性打卡’,没老员工免打卡的先例”;老郑也没勇气去找总裁签字,怕被问“别人都打卡,就你特殊?”,最后自己主动说“算了,我还是正常打卡吧”。要是hR当时硬拒,老郑可能会到处说“公司对老员工不好”,影响团队士气;用“查制度+走审批”,既没给特权,又没得罪人。
当代案例2:合作方要“超长期账期”,财务用“查合同+核风险”软怼,保住公司利益
某贸易公司的合作方,想把“30天账期”改成“180天账期”,还说“你们要是不同意,我们就换供应商”。销售怕丢客户,让财务“通融一下”,财务知道180天账期会占用公司大量资金,风险太大,却又不能硬拒。
财务学朱胜非的招,跟合作方说:“账期调整没问题,但得按我们公司的流程来:第一,得查当初的合作合同,看有没有‘账期可延长’的条款;第二,得我们法务部审核‘180天账期的坏账风险’,要是风险超标,还得找董事长批。”
合作方让财务查合同,结果合同里写着“账期最长可延至60天,超60天需双方书面确认且经甲方(贸易公司)董事长审批”;法务部又出具风险报告“180天账期坏账率超30%,不建议同意”。合作方一看“既没合同依据,风险又大”,知道再坚持也没用,最后还是按30天账期合作。要是财务当时硬拒,合作方可能真的换供应商;用“查合同+核风险”,既保住了公司利益,又没丢客户。
二、对比“硬拒的坑”:腐儒式硬怼,只会激恼对方,反而更麻烦
评注里冯梦龙说“要是腐儒(死读书、不懂变通的人),肯定会搬出大道理反驳,激得小人发怒;小人一怒再怕朝廷追责,反而会逼着朝廷破例给铁券”。这话点透了“硬拒的致命问题——把对方逼到‘破罐子破摔’的地步”。
比如:
-要是朱胜非当时说“你们是叛将,没资格要铁券”,苗、刘肯定会觉得“朝廷这是要秋后算账”,当场带着部曲叛乱,刚复位的高宗又得跑路,局面更难收拾;
-当代职场里,要是hR硬跟老郑说“别想了,公司没这规矩,你跟别人不一样吗?”,老郑可能会闹着“不打卡还不干活”,甚至煽动其他老员工一起消极怠工;
-要是财务硬跟合作方说“180天账期不可能,你们爱换供应商就换”,合作方可能真的换了,公司还得重新找供应商,耽误订单交付。
硬拒看似“有原则”,实则是“把简单问题变复杂”,反而给自个儿挖坑。
三、核心启示:遇到“不合理要求”,记住朱胜非的2个“不犯傻”
1.不犯“硬拒激化矛盾”的傻:别一听到不合理要求就炸毛,先想“对方有没有硬来的底气”——苗、刘有兵,老郑有资历,合作方有备选供应商,硬拒只会让他们“恼羞成怒”;像朱胜非那样“先顺着说,再找台阶”,反而能稳住对方,不让矛盾升级。
2.不犯“没依据就妥协”的傻:别因为怕对方闹,就破例妥协——给了苗、刘铁券,以后叛将都会学样要;给了老郑免打卡,其他员工都会提要求;给了合作方180天账期,其他客户都会跟风。用“查典故、查制度、核风险”这些“硬依据”挡回去,既没理亏,又没破例,对方也没话说。
【原文】朱胜非
苗、刘之乱,勤王兵向阙。朱忠靖胜非从中调护,六龙反正。有诏以二凶为淮南两路制置使,令将部曲之任。时朝廷幸其速去,其党张达为画计,使请铁券,既朝辞,遂造堂袖札以恳。忠靖顾吏取笔,判奏行给赐,令所属检详故事,如法制造。二凶大喜。明日将朝,郎官傅宿扣漏院白急事,速命延入。宿曰:“昨得堂贴,给赐二将铁券,此非常之典,今可行乎?”忠靖取所持贴,顾执政秉烛同阅。忽顾问曰:“检详故事,曾检得否?”曰:“无可检。”又问:“如法制造,其法如何?”曰:“不知。”又曰:“如此可给乎?”执政皆笑,宿亦笑,曰:“已得之矣。”遂退。
评:妙在不拒而自止。若腐儒,必出一段道理相格,激成小人之怒;怒而惧,即破例奉之不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