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办差别死扛”,找“低成本方案”比“硬凑排场”更务实
张永担任芜湖县令时,芜湖是交通要道,往来的使者、宾客很多,招待他们的食宿开销天天都忙不过来,百姓因此被折腾得疲惫不堪。
恰逢章圣皇后的灵柩要南迁合葬,沿途的城邑都得搭建装饰着丝绸的帐殿,供奉的器物还要用纯金打造。此外,随行的宦官还索要丰厚的贿赂,稍有不满,就侮辱当地官员,官员们没人敢反抗。
张永却另想办法:在临江的佛寺里,把房屋的栋梁涂成白色,用来代替华丽的帐殿;供奉的器物则用金箔装饰,代替纯金打造。这样一来,节省了不计其数的费用,而且他调度得法,最终芜湖境内没出现宦官抱怨、闹事的情况,圆满完成了接待任务。
不“跟风铺张”,用“低成本替代”扛住压力,既省钱又护百姓!
别的地方要么按“高标准”花钱,要么被宦官刁难,张永却没跟着走极端——他没硬凑“丝绸帐殿、纯金器物”的排场,而是用“白涂栋梁、金箔饰器”的巧劲,既满足了仪式基本要求,又没让百姓额外掏钱出力,还顶住了宦官的索贿压力。这种“不打肿脸充胖子、优先保民生”的办差思路,比盲目讲排场、硬扛负担高明太多。
张永的智慧,在于看透“仪式的核心是‘完成接待’,不是‘必须铺张’”:不被“绮纨帐殿、冶金供器”的表面要求绑架,结合现有资源(佛寺、金箔)搞替代,既没违逆要求,又省下了民力财力。很多时候,遇到高标准、高压力的任务,别只想着“硬凑条件”,多琢磨“有没有更省钱、更省力的替代办法”,灵活应对才能既完成任务,又不折腾他人。
【管理智慧】
一、张永的“低成本破局逻辑”:不被“虚排场”绑架,抓“核心需求”找替代
张永不用真金、不搭丝织帐殿,核心是算透了“这事的本质——宦官要的是‘面子’,不是‘真金白银’;朝廷要的是‘仪式到位’,不是‘铺张浪费’”。灵柩经过的排场,本质是“做给外人看的仪式感”,只要看起来“够体面、没疏漏”,就能过关;要是真按“纯金、绮纨”来,不仅会把芜湖百姓逼到绝境,还会让宦官觉得“这地方有钱可刮”,索贿更没完没了。而“刷白佛寺+箔金器物”,既满足了“体面”的核心需求,又把成本砍到最低,还断了宦官“漫天索贿”的由头——这是“用最小代价办大事”的典范。
放到现代场景(政府迎检、企业办活动、社区搞仪式),这个逻辑就是“遇到‘要排场但预算有限\/怕折腾人’的事,别先想‘砸钱搞豪华配置’,先找‘低成本替代方案’——只要满足‘核心需求’(比如体面、合规、仪式感),不用花冤枉钱,也能把事办漂亮”。
当代案例1:县城迎“文化检查”,不搞临时景观,旧街道刷漆+灯笼搞定
某县城要迎接“省级文化县城”检查,一开始有人提议“在高速路口建个新的文化雕塑,再把主街道两边的商铺招牌全换成统一的豪华款”,算下来得花上百万,县里财政根本扛不住,还得让商铺分摊费用,商户们都怨声载道。
县文旅局局长学张永的思路,改了方案:一是把主街道的旧墙壁刷成米白色,再让志愿者在墙上画点本地文化主题的简笔画(比如本地非遗剪纸图案),花了不到5万;二是在街道两边挂红灯笼和“文化标语小旗子”,不用换招牌,只让商铺把自家招牌擦干净;三是把县里的旧文化馆重新整理,摆上本地文物和手工艺品,不用新建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