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乡镇中学想建个图书馆,一开始计划“在操场边盖一栋新楼”,结果一算账,盖楼得花上百万,学校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而且盖楼得一年多,学生们等不及。
校长琢磨了一阵,发现学校有栋“旧教学楼”——因为学生变少,早就空了两层,房间宽敞、采光也好。于是校长决定:“不盖新楼了,把旧教学楼的两层改造成图书馆!” 花了十几万,把旧教室刷了漆、装了书架和灯光,还买了几千本书,半年就改造完成。
学生们终于有了图书馆,老师也说:“比盖新楼省太多了,还快,没耽误学生用!” 要是当时硬盖新楼,不仅钱不够,还得让学生们挤在其他教室上课,反而影响学习——旧改一下,钱省了,事也成了,还没折腾师生。
二、对比“硬建的坑”:张士逊的“旧改”,避开了“劳民伤财”的大麻烦
要是张士逊没提“旧改”,跟着其他路一起“硬建天庆观”,大概率会出两个大问题:一是广东百姓“被摊派、被抓壮丁”,日子更苦,甚至可能引发不满;二是朝廷拨的钱不够,地方官为了完成任务,可能会“苛扣其他经费、甚至贪墨”,最后观没建好,还闹得民怨沸腾。
现在很多地方也犯过“硬建”的错:比如某县城想搞“文化广场”,把老城区的一片旧民居拆了,结果拆的时候闹了不少矛盾,建广场又超了预算,最后广场只建了一半,烂尾在那,既浪费了钱,又得罪了百姓——要是当时选“旧改”,比如把县城里废弃的旧厂房改造成广场,根本不会这么折腾。
三、评注的“核心透悟”:旧改不是“凑活”,是“顾大局的智慧”
评注里冯梦龙说“一转移间,所造福于民多,所造福于国更多”——张士逊的“旧改”,看似只是“换了个地方建观”,实则是“既让朝廷满意(完成了建观任务),又让百姓受益(没被折腾),还让国家省钱(不用额外拨款)”,一举三得。
这放现代就是“旧改的本质:不是‘凑活办事’,是‘用最小的代价办最大的事’”。比如社区改旧车棚当活动中心,不是“没钱只能凑活”,而是“不想折腾人、不想浪费资源”;学校改旧教学楼当图书馆,不是“没能力盖新楼”,而是“想让学生尽快用上、不浪费现有资源”——这种“顾大局、不折腾”的智慧,比“追求全新、追求面子”更重要。
四、核心启示:要办事又怕折腾人,记住张士逊的2个“不犯傻”
1.不犯“硬建硬拆”的傻:别一想到“办事”就先想“拆了重建、全新打造”,先盘点“有没有现成的能改”——旧车棚、旧教室、旧厂房,稍微改改就能用,既省成本,又不折腾人;
2.不犯“只顾任务不顾人”的傻:别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追求表面好看”,就不管百姓\/员工\/师生的感受——张士逊要是硬建,虽然也能完成朝廷任务,但会苦了广东百姓;办事要先想“会不会折腾人”,再想“怎么干”,才是真的会办事。
【原文】张士逊
宋初,令诸路州军创“天庆观”,别号“圣祖殿”。张文懿公时为广东路都漕,请曰:“臣所部皆穷困,乞以最上律院改充。”诏许之。仍照诸路委监司守臣,亲择堪为天庆寺院,改额为之,不得因而生事。
评:一转移间,所造福于民多,所造福于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