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智囊里的管理学 > 第160章 上智之三《通简》48 程卓

第160章 上智之三《通简》48 程卓(1 / 2)

程卓:“遇弊别逐利”,抓“民生根本”比“短期获益”更重要

休宁人程卓(字从元)担任嘉兴知州时,有人伪造了通判衙门的印纸,卖给不法之徒,用来充当契约凭证。

这种伪印纸流传很广,后来官吏发现了这件事,觉得是个“捞钱的好机会”,就说“没法分辨印纸真假,得逐个追查核验”(边批:这话很容易让人动心),还说这样一来,能为州府增加不少收入。

程卓却反驳:“这事说到底,只是伪造者的罪过而已。如果逐个核验印纸,普通百姓都会被折腾得不得安宁。我把安抚百姓放在第一位,钱财利益不是急需考虑的。”

随后他贴出告示,告诉百姓:如果有人不小心买了伪印纸,允许主动前来说明情况,官府会立刻为他们更换真的印纸。消息一出,买了伪印纸的人都来报备,整个嘉兴州没出一点乱子,平安无事地解决了问题。

不“借事敛财”,反“主动止损”,把百姓麻烦降到最低才是为官正道!

官吏们盯着“追查核验能创收”,却没看到背后百姓会被反复折腾;程卓恰恰相反,他没被“增加郡计”的利益诱惑,只盯着“别扰民生”的核心。比起靠查处伪印纸“赚一笔”,他选择用“换真印”的方式帮百姓弥补损失,既惩治了源头(伪造者),又没牵连无辜,这种“重民轻利”的处事方式,比只算经济账的官吏高明太多。

程卓的智慧,在于看透“治理的核心是安民,不是敛财”:伪印纸的问题,根源是伪造者,而非买了假印纸的百姓;如果为了“创收”去折腾百姓,反而会引发民怨。很多时候,面对问题中的“利益机会”,别只盯着眼前的好处,先想想会不会损害根本(比如民生、信任),优先保根本,才能避免因小失大。

【管理智慧】

一、程卓的“安民逻辑”:不追利、不折腾,用“主动兜底”解民忧

程卓不搞“全城追验”,反而给百姓换真印纸,核心是算透了“治理的根本——百姓安稳比官府小利重要”。那些买假印纸的百姓,大多是“不知情、被坑了”,要是按官吏说的“追验罚款”,等于“让无辜者买单”,不仅会让百姓怨声载道,还可能引发“百姓怕被查、偷偷藏假印纸”的混乱;而“主动换真印纸”,既帮百姓解了“假印纸没用”的难题,又没折腾人,反而让百姓觉得“官府靠得住”——这才是“长久的治理,不是短期的捞钱”。

放到现代场景(企业处理“用户买了假货”、社区应对“居民误办无效手续”、机构解决“群众拿了过期凭证”),这个逻辑就是“遇到‘多数人无辜、少数人作恶’的问题,别搞‘一刀切’追责、赚罚款,要‘主动给无辜者兜底’——折腾百姓只会失人心,帮百姓解决问题才是真治理”。

当代案例1:超市卖“临期但未过期”食品,主动召回换新鲜的,不搞“罚款追责”

某连锁超市不小心给几家门店配了“还有3天过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牛奶,有顾客买了后发现“快过期了”,在业主群里抱怨“超市故意卖临期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