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轼的“治卒逻辑”:不施压,先稳慌,再抓现行
苏轼说“必不至此”,不是“没看清真相”,而是怕“悍卒慌急了更乱”。那些士兵杀了人,本来就怕被抓,要是苏轼当场拍桌子“必须严惩”,他们只会觉得“横竖是死,不如跑远点,甚至再闹点事”;说句“不至于”,是让他们放松警惕,觉得“官府没真想抓我们”,不会逃得无影无踪,等他们敢出来了,再抓就容易多了。
放到现代场景,这个逻辑就是“遇到‘闯祸后恐慌’的人(比如保安误伤人、员工办砸事怕追责),别先喊‘要严惩’,先给颗‘定心丸’(‘没大事,先回来再说’),等他们不跑了再处理——施压会逼他们逃,稳慌才能把问题解决在当下”。
当代案例:保安误伤人后逃散,物业先稳心再处理
某小区保安在制止“外来人员闯门”时,失手把人推倒摔伤了。几个保安怕被追责,偷偷跑回了老家。业主们闹着要“找保安算账”,物业经理没急着发“通缉”,反而跟业主说:“保安也是想护着小区,不是故意伤人,我们会让他们回来处理,肯定给大家一个说法。” 又私下联系逃跑的保安:“回来把事情说清楚,该赔的我们赔,不会让你们一个人担,要是跑了,反而更麻烦。”
保安们听了,觉得“物业不会不管”,就回来了。物业最后让保安给伤者道歉、赔了医药费,再扣了他们一个月奖金,没开除他们——既给了业主交代,又没逼得保安“一逃了之”。要是当时物业喊“必须开除严惩”,保安肯定不会回来,最后不仅伤者的赔偿没人出,小区还得重新招保安,更麻烦。
三、两人的“共同点:治‘气’如治‘火’,先去‘薪’再灭火”
评注里冯梦龙说“气犹火也,挑之则发,去其薪则自熄”——文彦博和苏轼都懂这个理:士兵的“怨气”、悍卒的“慌气”就像柴火,硬刚、施压就是“挑火”,只会让火越烧越旺;给台阶、稳心慌就是“去薪”,柴火没了,火自然就灭了。
这就像职场里,团队因为“奖金没发”闹情绪,领导要是说“闹什么闹,没看到公司缺钱吗”,就是“挑火”,情绪会更激烈;要是说“奖金肯定发,就是晚几天,我先给大家垫点生活费”,就是“去薪”,情绪会慢慢平复。再比如社区里,居民因为“停水”闹,物业要是说“急什么,水厂的问题”,就是“挑火”;要是说“我们已经联系水厂,再送几车应急水过来”,就是“去薪”,矛盾会很快化解。
四、核心启示:遇到“带气\/带慌”的人,记住两位大佬的2个“不犯傻”
1.不犯“挑火式硬刚”的傻:别遇到人闹情绪就硬怼、遇人闯祸就喊严惩,先想“他们的‘气’\/‘慌’来自什么”——是冷、是怕、是需求没满足?先解决这个“根源”(给暖气、给定心丸、满足刚需),再处理问题,比硬刚更省力。
2.不犯“急功近利”的傻:别想着“当场解决、立刻追责”,有时候“缓一缓”效果更好——文彦博等天亮处理,苏轼等悍卒放松再抓,都是“缓”的智慧。急着算账,只会把人逼到对立面;缓一缓,才能把局面控在自己手里。
【原文】文彦博
文潞公知成都,尝于大雪会客,夜久不罢。从卒有谇语,共拆井亭烧以御寒。军校白之,座客股栗。公徐曰:“天实寒,可拆与之。”边批:落得做人情。神色自若,饮宴如故。卒气沮,无以为变。明日乃究问先拆者,杖而遣之。
评:气犹火也,挑之则发,去其薪则自熄,可以弭乱,可以息争。
苏轼通判密郡。有盗发而未获,安抚使遣三班使臣领悍卒数十人入境捕之。卒凶暴恣行,以禁物诬民,强入其家争斗。至杀人,畏罪惊散。民诉于轼。轼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悍卒闻之,颇用自安,轼徐使人招出戮之。遇事须有此镇定力量,然识不到,则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