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智囊里的管理学 > 第85章 上智之二《远犹》37 李允则

第85章 上智之二《远犹》37 李允则(1 / 2)

李允则:靠“收稻草”盘活荒地,会用巧劲!

李允则第二次担任长沙知州时,湖湘地区的百姓有个习惯:低洼的田地种水稻,地势高的田地因为浇不上水,就全丢在那儿长满野草,一直荒着。

有一天,李允则下了道命令:“以后百姓缴税,除了粟米,还得一起交粟米的秆子(稻草)。”这一下湖湘的百姓慌了——本地没种多少粟,哪来那么多稻草?只能去襄州收购,当时在襄州一斗粟米配一束稻草,运到湖湘后,连米带草能卖到一千钱。

从这以后,百姓们都争着把原来荒芜的高田开垦出来种粟。直到现在,湖南再也没有荒田,而且这里产的粟米质量全国顶尖。

【管理智慧】

一、李允则“收粟米秆草”的底层逻辑:不是故意折腾,是用“需求倒逼”激活荒地

李允则要粟米秆草,绝不是“没事找事要物资”,而是算透了“百姓的核心诉求——怕花钱、怕麻烦”。高田荒着,是因为“种水稻没水,种别的又没动力”;而“收粟米秆草”刚好给了百姓一个“不得不种粟米”的理由:种了能省外购的钱,还能利用闲置的高田,一举两得。他的思路放现在,就是“用政策制造‘刚需’,倒逼大家把‘没用的资源’变成‘有用的资产’”,比“喊口号劝开垦”管用一百倍。

1.先制造“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要秆草,逼百姓想“去哪找”

李允则没说“大家快开垦高田种粟米”,而是直接要“粟米秆草”——百姓没秆草,要么花高价买,要么自己种,显然“自己种”更划算。这就像现在社区想让居民整理楼道杂物,没说“别堆杂物”,而是说“下周要检查消防,楼道里不能有任何东西,否则要罚款”——居民怕罚款,自然会主动清理杂物,比“劝诫”有效多了。

2.再对接“闲置资源”:高田能种粟米,刚好解决“秆草来源”问题

百姓一算账:高田闲着也是闲着,种粟米不用太多水,还能收获秆草交赋税,不用花钱买,反而能省成本。这就像公司想盘活“闲置的会议室”,没说“大家多用车会议室”,而是说“以后部门开会必须用会议室,线上开会要扣绩效分”——员工怕扣绩效,自然会主动用闲置的会议室,会议室也就从“没用的空间”变成了“常用的资源”。

二、当代“李允则式政策”案例:用“需求倒逼”激活闲置资源,比喊口号管用

李允则这种“不劝诫、不强制,用需求倒逼行动”的智慧,现在不管是农村资源盘活、社区治理,还是企业管理,都能用——核心就是“找到大家的‘成本痛点’,再对接‘闲置资源’,让大家觉得‘干这件事划算’”。

案例1:某县用“收秸秆发电”,倒逼农民秸秆还田\/卖秸秆,告别“焚烧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