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智囊里的管理学 > 第83章 上智之二《远犹》35 孙伯纯

第83章 上智之二《远犹》35 孙伯纯(1 / 2)

孙伯纯:拒设盐场怼百姓,拒代军器留后手,多年后全中他的预判

孙伯纯在史馆任职、兼任海州知州时,发运司(主管漕运和盐铁的机构)提议在海州设置洛要、板浦、惠泽三个盐场。孙伯纯觉得这事儿不妥,坚决反对。发运使亲自到海州考察,态度强硬,非要办这事,孙伯纯据理力争,极力阻止,立场特别坚定。

当地百姓却拦着县衙门口,说设置盐场对大家有好处。孙伯纯耐心开导他们:“你们是没看透长远啊!官府卖盐看似能让大家沾点短期好处,但官盐的问题从来不是不够卖,而是卖不出去。一旦盐场开起来,盐越积越多却卖不动,三十年后肯定要出大麻烦!”

后来孙伯纯离任,三个盐场最终还是建起来了。可没过多久,沿海一带的官司、盗贼和劳役,比以前多了不少,根源全在这三个盐场。堆成山的盐卖不出去,官府催缴盐税的亏空、欠账,动不动就让百姓倾家荡产,这时大家才后悔当初没听孙伯纯的话。

还有一次,朝廷要海州调运军器材料,包括弩桩、箭杆这类东西。海州从来就不产这些,百姓急得团团转,就请求用当地产的鳔胶代替。孙伯纯说:“弩桩、箭杆不是海州特产,大家都知道,这只是朝廷一时急用。可要是这次用本地东西顶替,以后朝廷说不定会年年让你们缴这些,没完没了,到时候更苦!”

【管理智慧】

一、拒设盐场:不贪“眼前卖盐钱”,怕的是“以后盐堆毁民生”

孙伯纯反对建盐场,不是“跟百姓过不去”,是算透了“盐业的‘供需死循环’”——短期看,设盐场能产盐、能收税,百姓能沾点小利;但长期看,海州的盐根本卖不完,最后只会堆成“麻烦山”:盐卖不掉,官府不会亏,只会把压力转嫁给百姓,要么逼商户囤盐交税,要么加劳役运盐,最后官司、盗贼全来了。

核心逻辑:产业不能“拍脑袋扩张”,短期利填不满长期坑

孙伯纯最清楚:海州的市场就那么大,周边盐场已经够多了,再建三个,必然供大于求。就像现在有人看到“奶茶火”,就不管一条街已经有五家奶茶店,还要开第六家,最后只能靠低价内卷,倒闭的全是跟风的;而孙伯纯就是那个“拦着不让开第六家”的人,可惜没人听。

当代案例:某地盲目搞“光伏基地”,短期收租爽,长期烂尾惨

几年前,某县看到“光伏产业有补贴”,不管本地光照条件一般、电网承载有限,硬要在农田里建光伏基地,还跟农民说“租地给光伏企业,每年能拿几千块,比种地划算”。农民觉得划算,都签了合同。

结果才三年就翻车:全国光伏产能过剩,补贴降了,企业赚不到钱,不仅欠着农民的租金,还把光伏板扔在田里不管——农民没了租金,田也被光伏板占着种不了地,想拆板还得自己花钱,不少人因为当初借了钱投光伏配套,最后家底都赔光了。当地的纠纷官司比以前多了一倍,这就是孙伯纯说的“盐多不售,遗患在后”:只看短期利益搞产业,最后坑的还是老百姓。

二、拒用鳔胶代军器:不接“临时替代活”,怕的是“变成固定甩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