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互联网公司一开始把行政支出分得很细:“差旅费(实报实销)”“办公费(每月5000元)”“招待费(提前申请)”,财务审核时能清楚查到每笔钱的去向,没人敢乱报。后来新行政主管觉得“太麻烦”,提议合并成“行政杂费(每月2万元)”,说“不用细分,方便报销”。
结果才过3个月,财务就发现不对劲:“行政杂费”月月超支,还出现了“高档餐厅消费”“奢侈品购物票”——原来有人把私人吃饭、买东西的发票,全塞进了“行政杂费”里;主管还偷偷把“行政杂费”涨到了3万元,没人知道多的1万元花在哪。最后公司不得不重新拆分科目,还查出好几个人违规报销,补了近万元的漏洞——这就是程琳怕的“合并藏坑”:没了明细,想搞猫腻的人就能随便钻空子,损失比“麻烦”大多了。
案例2:社区合并“服务费”,业主被坑得没话说
某社区一开始收“物业费(含保洁、安保)”和“垃圾处理费(每月20元)”,业主觉得清楚,交得也痛快。后来物业为了“省事”,合并成“社区服务费(每月150元)”,没说包含啥。
过了半年,物业突然说“社区服务费涨到180元”,业主问“涨的30元是啥”,物业只说“成本涨了”,说不出具体哪部分涨了;更气的是,后来又单独收“垃圾处理费20元”,业主反驳“服务费里不是该包含吗”,物业却说“服务费里没这一项”——原来合并时早就把“垃圾处理费”从里面拆出来了,就等着以后单独收钱。最后业主集体投诉,才逼着物业重新拆分明细——这和蔡京“合并税名后加税”的逻辑一样:没了明细,收费方想加就加、想拆就拆,老百姓只能被动吃亏。
三、核心启示:想防“糊涂账坑人”,记住程琳的2个“不犯傻”
程琳的智慧,说到底就是“不犯傻‘图省事丢明细’,不犯傻‘给以后留窟窿’”——明细不是“麻烦”,是“防乱搞的防火墙”,不管是管钱、收费,还是做决策,都得记住这两点:
1.不犯傻“为了省事合并明细”:越简单的账,越容易藏猫腻
遇到“把多个名目合并成一个”的提议,先别觉得“方便”,先想“以后会不会有人钻空子”。程琳没合并税名,是怕奸臣加税;公司不合并行政费,是怕违规报销;社区不合并服务费,是怕乱涨价——明细越清楚,想搞猫腻的人越没机会。
2.不犯傻“忽视‘长远坑’”:当下的麻烦,是为了以后不踩大坑
别觉得“合并能省当下的事,以后的问题以后再说”,很多“以后的坑”都是“当下图省事”埋的。程琳当时被嫌“较真”,却防住了蔡京的苛捐杂税;公司拆分行政费看似麻烦,却防住了违规报销——当下多花点功夫理清明细,比以后被坑了再补救,成本低太多。
【原文】程琳
程琳字天球,为三司使日,议者患民税多名目(大麦旷绢鞋钱食盐钱。),恐吏为奸,欲其名而合为一。琳曰:“合为一而没其名,一时之便,后有兴利之臣,必复增之,是重困民也!”议者虽唯唯,然当时犹未知其言之为利,至蔡京行方田之法,尽并之,乃始思其言而咨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