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琳:不搞“一刀切合并”,才是防坑高手!
程琳字天球,担任三司使(主管财政的官)时,有人担心百姓的税名目太多,像大麦税、旷绢税、鞋钱、食盐钱等等,怕官吏趁机做手脚,就提议把这些税的名目取消,合并成一个税种。
程琳却说:“把税合并成一个,还取消原来的名目,看似能图一时方便,但以后要是出现想搜刮钱财的官员,肯定会在这个合并后的税种之外,再新增其他税目。这样一来,百姓反而会被双重征税,日子更难过!”提议的人虽然表面点头同意,但当时还没意识到程琳这话的好处。
直到后来蔡京推行方田法,真的把所有税目都合并了,之后果然又不断加征新税,大家这才想起程琳当初的话,忍不住叹息他有先见之明。
【管理智慧】
一、程琳的“防坑逻辑”:不合并税名,不是折腾,是“留痕防乱加”
程琳反对合并税名,绝不是“跟简单省事过不去”,而是算透了“税名是‘明白账’,藏起来就等于给加税开绿灯”。他怕的不是“当下麻烦”,是“以后奸臣没了顾忌,能随便在‘总税’里塞私货”——就像给家里的抽屉贴标签,“衣服”“袜子”“文具”分得清清楚楚,谁也没法偷偷往里面塞垃圾;要是全拆了标签,混在一起,不仅找东西麻烦,还容易被人偷偷拿走好东西。
1.税名是“明细账”:保留下来,老百姓知道“钱交在哪”,奸臣没法瞎糊弄
程琳知道,“大麦税”“食盐钱”这些具体税名,就像购物小票上的“明细”,老百姓一看就知道“我交的钱是用来买盐、种大麦的”;要是合并成“总税”,就成了“无明细的账单”,奸臣说“总税要加钱”,老百姓都不知道加的钱是干啥的,只能被迫交。这就像现在小区收物业费,要是写清楚“物业费(含保洁30元、安保50元、绿化20元)”,业主知道钱花在哪,物业没法随便涨;要是只写“物业费100元”,物业说“涨到150元”,业主都没法反驳“哪部分该涨”。
2.合并是“藏窟窿”:税名没了,以后加税更方便,老百姓躲都躲不掉
程琳最担心的是“后来人钻空子”——合并税名后,税基变成了“一笔糊涂账”,想加税的人不用再“新增一个税名”,只要在“总税”里悄悄提比例就行,比如原来“总税100元”,偷偷涨到120元,老百姓都不知道是哪部分加了钱。这就像公司里的“运营经费”,要是没细分“差旅费、办公费、招待费”,只写“运营费10万”,有人想报私人消费,就能随便塞进“运营费”里,还能偷偷把“运营费”涨到15万,老板都查不清哪部分多花了。
二、当代“糊涂合并=开绿灯”案例:没了明细,果然被钻空子
程琳担心的“合并藏坑”,放在现在不管是企业财务、社区收费,还是行政支出,都能看到影子——很多时候“图省事合并”,最后都成了“被乱加钱、乱花钱的温床”。
案例1:公司合并“行政杂费”,结果成了“私人报销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