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旦:跟人保持“安全距离”,才是真远见!
王旦担任兖州景灵宫朝修使时,宦官周怀政和他一起出行。有时周怀政想趁机单独求见,王旦一定等到随行人员都到齐,才穿戴整齐在大厅里接见他,等周怀政说完事情就立刻让他退下,从不私下接触。后来周怀政因事败露被治罪,大家才明白王旦当初保持距离是有长远考虑的。
还有一次,宦官刘承规因为忠诚谨慎得到皇帝宠信,病重快去世时,请求封为节度使。皇帝对王旦说:“承规就等着这个封号闭眼呢,你就同意吧。”王旦坚决反对,说:“今天要是答应了他,以后要是有宦官请求当枢密使(朝廷核心高官),咱们该怎么拒绝?”皇帝最终没给刘承规节度使封号。从此之后,宦官的官职最高也不超过留后(低于节度使的官职),再也没突破这个限制。
【管理智慧】
一、对周怀政:公开见面不私聊,防的是“躺枪式牵连”
王旦不跟周怀政私下接触,不是“摆官架子”,是看透了“职场里‘私交’是把双刃剑”——尤其对方是靠近权力中心的人,今天私下调侃两句、明天私下帮个小忙,万一对方以后犯事,这些“私下往来”很可能被当成“同伙证据”,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他的思路放现在,就是“跟有争议\/高风险的人保持‘安全距离’,公开场合办事,不留私人把柄”。
当代案例:员工跟“站队派领导”只公开对接,避开后续坑
某互联网公司的小张,跟分管业务的李总对接工作。李总在公司里“站队痕迹”很重,总爱找下属“私下聊战略”,不少同事为了抱大腿,经常私下跟李总吃饭、吐槽其他部门。但小张始终坚持:找李总汇报只去会议室,还会拉着同组同事一起;李总约他私下吃饭,他也以“要加班赶项目”婉拒,只在公司食堂偶尔碰到时简单聊两句。
后来李总因为“拉帮结派搞内斗”被开除,hR查他的聊天记录、私下接触人员时,发现小张跟他只有工作对接,没任何私交,小张一点没被牵连。其他跟李总私交多的同事,要么被调岗,要么被谈话,小张反而因为“立场干净”,还被提拔成了小组负责人——这就是王旦“公开见周怀政”的现代版:跟高风险的人打交道,别搞“私人情谊”,公开办事、留足证据,才能避免“躺枪”。
二、拒刘承规:不给节度使,堵的是“得寸进尺的先例”
王旦反对给刘承规封官,不是“不近人情”,是算透了“制度的口子只要开一条缝,后面就会被撕成大口子”——太监本来不能当高级军职,今天因为“快死了”破例给节度使,明天就会有太监以“立了功”“受了宠”为理由,求更高的官(比如枢密使),到时候制度全成了摆设,朝廷只会更乱。这放现在,就是“企业里不搞‘特殊破例’,怕的是‘一个破例引发一堆效仿’,最后把制度冲垮”。
当代案例:公司拒“老员工特殊晋升”,保住薪酬体系
某销售公司的老吴,跟着老板干了10年,没功劳也有苦劳。他能力一般,一直没升到主管,快退休时跟老板求“特殊晋升”:“我也不指望管事,就想要个主管头衔,退休有面子。”老板有点心动,跟hR商量,hR却坚决反对:“今天给老吴‘荣誉主管’,明天就会有其他老员工说‘我也干了8年,为啥不给我头衔’;新人也会觉得‘努力没用,熬资历就能升职’,以后谁还拼业绩?这先例一开,薪酬晋升体系就乱了。”
老板听了hR的话,没给老吴特殊晋升,反而给了他“终身荣誉员工”的称号,还发了一笔奖金。老吴虽然没拿到主管头衔,但也觉得有面子,其他员工也没意见,公司的晋升体系一直没乱——这和王旦“拒封刘承规”的逻辑一样:制度面前别搞“人情破例”,今天为了“可怜”“有面子”开绿灯,明天就会有一群人来要特权,最后制度全废。